本书为建筑沉思录书系四卷之三,另三卷为《建筑品思录》《建筑学思录》《建筑哲思录》。全书收录42篇文章,以1982-2003年刊于《建筑学报》的文章为主,系作者应报刊要求,普及建筑文化艺术所写的雅俗共赏、主题鲜明、短小精悍、可读性强的专栏文章。多有关建筑科学与艺术的论文与评论,以及学术界研讨会上的发言。这里论述的均为当时
西部传统地域建筑绿色性能及原理研究
1.本书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系统的将传统藏式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按照构造组成,划分为绪论、材料及工具、木作构造方法及技术、梁架构件的制作与安装、斗栱制作及安装、木装饰、木雕技术等章节,并辅以大量的墨线图和少量拉萨地方藏语解说词,详细讲述了各类构件的类别、选型、制作、安装等技术,使读者对
昭陵在明十三陵中位居第九,是明朝第十二个皇帝和他的三个皇后的合葬墓,昭陵的建筑有其独特的地方。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完整,且代表性的陵寝建筑,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十三陵昭陵于1960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明十陵陵一起,被第2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
作者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曾在专业出版社出版多种中国古建筑研究专著,社会反响很好。个人作品常年陈设于北京故宫建福宫,供领导人活动使用。本书首先对中国古代建筑门窗文化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历史梳理并进行了美学总结。同时书稿还收录了大量中国古代门窗槅扇的代?
《从北到南看建筑》是一部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建筑美学作品。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值得自豪的文明之一。它既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实用设施,又是巨大的艺术作品。中国古建筑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有近五千年延续不断的历史,这是世界建筑文化中独一无二的,也是一个奇迹。这些散布在祖国大地上的古代巧构奇筑都是中华民族用木与石携程的历史,是古代文明
本书叙述了中外建筑的起源和发展概况,对中西方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近现代建筑以及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本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使读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书通过具体案例的系统分析,能够充分展现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
《中国汉画大图典》以我国历年出土发掘的汉代雕塑和画绘作品为基础,整理汇集出约13000个汉画图像艺术单元,分门别类,形成一套七卷本的以图为字,用图像来解读先秦及汉代社会和文化的图书。本图典一至六卷的图像采自画像石、画像砖、铜镜、瓦当、肖像印等实物之拓片,并辅以门类述要、专题文章等作为说明和补充。这六卷内容分别为人物故事
重庆--山城,江城,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地理环境,个性鲜明的巴渝风貌,不可替代的陪都历史……让重庆作为一座近代崛起的城市,足以留给人们那些承载着多元文化印记的近代建筑。经多年的潜心整理,本书以几百幅建筑场景钢笔绘画配以扼要的文字介绍再现了重庆晚清、民国时期至1949年城市中遗存至今和已经消失了的近代不同阶段各类建筑物千
本书作为深描丛书的其中一本,是在作者“中国乡村史”“历史村落地理”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作者在前人有关中国传统民户住宅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中国古代平民(普通民户)住宅的建筑、用地、形制、基本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特别是平民住宅的基本形式“一堂二内”(一宇二内、一明二暗)与院落的形成、演变,着意观察平民住宅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