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来,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政治、经济、文化,也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之中。本书从孔子的生平着手,回顾孔子以及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发展历程,介绍儒学是怎样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的主导思想;反思近现代儒学遇到的艰巨挑战,经历的现代变革,总结儒学对中国与世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型塑中国人的行为规范、思维方
本书对论语作了用心翻译与解读。第一,用心体悟论语篇章结构之妙。论语每章看似相互独立,其实草蛇灰线,描绘了一幅改变东周局面的行动路线图。第二,用心把握论语之深意。结合孔门师生身份背景,站在儒家新精英的角度来理解论语,充分把握住了论语中蕴藏的情感力量。第三,用心推动论语的现代化。本书结合现代哲学术语,对论语作出标准化的解读
诸子百家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思想的又一重要典籍,它集中体现了战国中后期以庄子为代表的庄周学派学术思想的基本面貌及其哲学智慧、文化创造和理论贡献,值得后人重视。作者以清本郭庆藩《庄子集释》一书中的郭象《庄子注》之经文为底本,并参照多种善本,对《庄子》全书中的错讹脱衍之字分别加以订正。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分别对庄子
本书是张居正对《论语》的讲评和解析,每一段《论语》原文的后面,都附上了张居正的详细点评,可谓字字珠玑,饱含深刻的哲理,张居正讲评后又附有白话译文,使读者轻松理解张居正原意。张居正曾先后担任明穆宗隆庆皇帝的侍讲侍读,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知经筵官,可谓两代帝师。他对《论语》的讲解集历代名家大儒思想之大成,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本书共分三编:中华文明之光(《易经》);道法自然的不言之教(《道德经》);人文渊薮(儒家经典)。主要内容包括:《易经》概说;《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
本书共20篇。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之间的相互谈论。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为古代读书人必读经典,对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影响极大。该选题以清代阮元校刻的《论语注疏》为底本,进行注释、今译、疏义。“注释”追求朴素简洁,所引诸家见解,皆标明来源,遇异说处则明
作为第一部把周易与教育结合的专著,该书尝试通过爻意点津和教学实例融合的形式,双重解读周易文本,以期抛砖引玉,管窥教育。此书以周易为明线,教育为暗线,采用“一爻一案例”的结构,真实、准确、生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学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以周易视角研讨教育教学现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让学校的领导和师生可亲、可近,可观、可感,
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重点讨论为什么叫《论语》,《论语》的“论”字为什么读lún,以及《论语》的编撰和流传的过程。第二章讨论与《论语》的阅读和理解有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一、版本、校勘;二、分章;三、句读;四、词语的理解;五、句子的理解。第三章从《论语》中有关的章节来讨论孔子当时的一些大事以及孔子的态度。第四章到第
本书中运用大量自己创作的五言及七言旧体诗,诠释被誉为“世界最早智慧宝典”的《易经》。以百姓喜闻乐见的诗歌化译中华经典,是鲜有人涉足的大胆尝试。作者本着“大道至简”的精神,将《周易》原文以及《易传》的象辞、彖辞演绎成诗,再从义理和象数、命理入手,深入浅出地诠释每一卦、每一爻的含义。诗句力求浅白、通俗、押韵,琅琅上口,易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