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淮河干流河道与洪泽湖演□及治理课题二(□017YFC040560□)专题4《洪泽湖与淮河干流水沙互馈关系》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的。全书共15章,内容包括:绪论,淮河与洪泽湖关系演□及现状,洪泽湖调蓄能力及南水北调东线运行对河湖水位流量影响,淮河入洪泽湖段岸滩及三角洲时空演□,洪泽湖湖区围垦演□
本书为2020年甘肃省河流泥沙公报。本书通过系统地整理和分析2020年甘肃省内陆河、黄河和长江三大流域、疏勒河、黑河、石羊河、黄河干流、湟水、洮河、渭河、泾河、嘉陵江9个水系27条主要河流控制水文站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及其年内变化、代表站断面冲淤变化,客观反映了全年实测水沙变化情况。本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对于江河
黄河以水少沙多著称于世,天然时期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t/a(陕县水文站,1919~1959年)。但是,2000~2020年,黄河实测输沙量只有2.45亿t/a,其减少程度远超过20世纪的任何时期。在此背景下,由于黄河输沙量受河(沟)道工程拦沙影响,而工程拦沙属不可持续减沙,黄土高原的实际产沙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成为黄河水安
本书主要分析研究了黄河水沙的特点、黄河泥沙的治理、黄河河道整治的技术和工程技术措施等等,全书主要包括黄河河流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黄河的径流与泥沙分析,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泥沙,水土保持监测和水土保持防治的技术措施,黄河河道治理实用技术,下游河道治理,水利工程测量,工程验收等。
《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输移特性与冲淤规律研究》依据1960-2010年黄河下游实测水沙资料,将每年水沙过程划分为汛期洪水期、汛期非洪水期以及非汛期3个时期,把黄河下游河道划分为小花、花高、高艾、艾利4个河段,对黄河下游河道不同时期、不同河段的输沙特性和冲淤规律进行了精细化研究,揭示了不同河段输沙率与上段来水来沙的内在关联,
《黄河口演变与引黄泥沙优化配置》主要包括黄河口概况与研究现状、黄河口水沙过程变异、黄河口尾闾河道演变过程、黄河口尾闾河道演变机制、黄河口拦门沙演变特征、黄河口演变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黄河口引黄泥沙对环境的影响、黄河口典型灌区引黄泥沙问题研究、黄河口引黄泥沙优化配置数学模型的研发、黄河口泥沙优化配置数学模型的应用。《黄
本书在系统分析2015运用年上中下游水清、沙情、河情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十二五”期间取得的相关治黄科技成果,在“宁蒙河道淤积加重的原因、黑山峡水库调水调沙与拦减粗沙在宁蒙河道减淤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下游引水困难的原因、兼顾供水和排沙的小浪底水库汛前调水调沙异重流排沙对接水位”“长期持续清水小水桃花峪一花园口河段河势下
《变化条件下黄河防洪减淤和水沙调控策略》针对变化水沙条件下黄河的防洪减淤问题,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研究手段,对黄河防洪减淤和水沙调控工程运行现状和效果、不同水沙情景下未来水库与河道的河床演变趋势、未来黄河防洪减淤和水沙调控需求、未来黄河防洪减淤和水沙调控模式与效果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按
本书针对引黄扬水灌区渠道泥沙淤积问题,在总结镫口扬水灌区渠道泥沙淤积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完成。内容包括渠道泥沙淤积情况与特性分析、机理论述、淤积因素分析、防治技术以及应用案例。从灌区入渠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泥沙运动特性、渠道水力特性以及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水流挟沙力等方面,揭示多因素条件下渠道泥沙输移特性和冲淤平衡
本书是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承担的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河情咨询成果总结,从2002年开始,采用系列丛书的方式,每年出版一册,供黄河管理部门及水利科研工作者参考。本书内容包括:2013年黄河流域水沙特性分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分析、三门峡水库冲淤变化、小浪底水库运用及水沙运动特性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调整规律分析等。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