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衰,结合宁夏境内的粟特考古资料,梳理入华粟特人在宁夏地区的发展轨迹。有着浓厚民族色彩的祆教、摩尼教等信仰的中亚粟特人,陆续来到宁夏地区后,儒家思想、中国化佛教甚至道教等宁夏地区主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价值体系,都对入华的粟特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书也进行一一探索。
本书以闽西客家文化和旅游融合为研究对象,基于近年来我国文旅融合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于乡村振兴提出了相关方案与建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自信的重要根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灿烂而又多彩厚重的文化,通过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影响着我们的
畲族的历史经历、居住分布和民族特性,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土地革命,进而创建与国民党政权分庭抗衡的中央苏区,在诸多方面有着十分惊人的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使畲族成为最早且最多参与中央苏区创建的少数民族。这既是畲族的光荣,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光荣,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全国各族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并取得革命胜利的一个真实生动
本书旨在揭示时尚创意中民族元素的运用、意义生成的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审美、理论与文化认同的问题。从时尚、创意与民族元素的生成性关联出发,探究与阐发民族元素及其时尚创意的建构。当代时尚的设计与审美表现,不得不关涉到民族元素的发掘、重构与阐释等问题,其实,一切时装设计乃至整个时尚业的创意,虽然都极其关注当代感的塑造与生成,
本书分为先生之风、闽南人、泉州回族、闽越与疍民、畲族与客家、台湾与高山族、其他七辑。具体内容包括:蒙古族学者萨本栋;林惠祥先生百年祭;传奇式的博物馆学家林惠祥;陈碧老与民族学;跟陈国强老师做田野;闽南人历史文化概观;闽人与澳门的历史关系等。
本书为包括四川西南部涉及凉山州、雅安市两州市相对聚居的木里县藏族以及散杂居于木里、盐源、西昌、冕宁、越西、石棉、甘洛等县市的藏族支系尔苏、普米、纳木依、木雅、多续等8个族群的民族志。因川西南各藏族支系族源、历史、语言、文化等本身以及民族识别情况的特殊和复杂,要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不容易,因此此书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篇幅
《南越春秋》以岭南历史上出现的、距今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为题材,全面挖掘并还原了古南越国将近100年的历史风云,由岭南地理概念、土著族群始,从秦平百越、南越立国、南越中兴延伸到南越国灭亡、岭南划入汉朝版图,包括南越国建立前后的历史背景和地方背景,涉及秦王朝、西汉王朝及各个诸侯国与之交叉的一些历史事件,并揭开了许多关于
本书内容包括:汉代东北地区的民族居地与迁徙、汉代东北民族的社会生产水平及其对汉文化的吸收、汉代东北民族的制度文化发展及汉制的影响、汉代东北民族的精神文化与汉文化传播、汉代东北民族与汉民族民俗文化的共存互融。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主义观念和现代商品社会中的原子化现象共同影响着如今彝族社会关于生产、生活的认识与实践。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彝族用多种方式保护、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并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元素进行融合,以实现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强化。其中,影视生产实践就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交融的前端。本书选取彝族题材影视的内
本书中主要分为六个篇章:第一章以西藏神话与早期文物岩画等为研究对象。第二章从藏区吐蕃艺术遗存、摩崖石刻、造像、毗沙门之族属。第三章将10-13世纪作为新时代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复兴与交融时期。第四章重点放在对西夏文化的桥梁作用的研究上。第五章考察了元代汉藏多民族艺术的气势与张力。第六章重点考察了塞外草原连接华北京畿腹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