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以来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黄河上中游产水产沙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水量明显减少,沙量减少更甚。来水来沙条件的显著改变尤其是洪水过程的大幅度减少,导致黄河河道冲淤演变特点发生了明显改变,同时,致使小浪底水库进出库水沙条件与设计阶段相比业已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了解变化环境下河床演变规律,科学优化水库调度方案,成为水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19》的编报范围包括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钱塘江、闽江、塔里木河和黑河11条河流及青海湖区,内容包括河流主要水文控制站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及其年内分布,重要河段的冲淤变化,重要水库的淤积和重要泥沙事件等。全书四色印刷,附有大量比对的图表,具有较强的资料性和实用性。
《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分类管理研究》以适应当前黄河防洪形势、更科学地治理和管理黄河洪水为背景,在充分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探讨、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研究手段,分析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分类分级的定量指标,提出不同类型、不同量级的洪水泥沙管理模式和控制指标。《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分类管理研究》可作为治黄科
《黄河水沙联合调度关键问题与实践》在充分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和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技术手段,分析了黄河中下游来水来沙特性,提出了水沙预测方法,分析了高含沙洪水的运动特征,研究了高含沙洪水的“揭河底”机理,建立了水库泥沙淤积神经网络快速预测模型,研究了水库排沙和异重流调度、水库汛期浑水发电与优化
泥沙资源利用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潜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巨大。黄河泥沙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利用的主要原因除时机不成熟之外,其利用方向和途径不够明确,缺少处理与利用成套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和良性运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开展"黄河泥沙资源利用成套技术与示范"研究意义重大。多年以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黄
本年度黄河河情咨询及跟踪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河情跟踪研究、黄河上游洪水特点及对宁蒙河道冲淤演变的作用、典型支流下垫面变化特点及对中游暴雨洪水减水减沙的作用、汛期小浪底水库高含沙中常洪水调控运用方式、内蒙古及下游典型河段河势演变特点。同时,安排了有关小浪底水库、下游河道、宁蒙河段有关方案的水动力学数学模型、
《不同时期黄河干支流泥沙冲淤分布研究》采用调查研究、资料分析、理论推导、专家咨询、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手段,全面查清黄河干支流水库分布及库容特征指标情况,基本查明黄河干支流水库不同时期拦沙情况,系统分析了不同时期黄河干流泥沙分布特点;依据黄河干流不同时期泥沙分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减轻黄河干流泥沙淤积灾害的建议;系统
本书与2012年出版的《长江河口水沙输运》为姐妹篇,《长江河口水沙输运》一书,着重对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而本书重点而又客观地对近20多年来流域水沙发生较大变化和河口大型工程实施的背景下,河口水体悬沙浓度和泥沙输运过程、河槽和潮滩冲淤变化进行研究并加于总结编写成此书。全书内容大体上包括简要介绍国内外近
本书共分六个章节,分别为三门峡水库概况、进出库洪水特性、三门峡进出库水量不平衡分析、进库桃汛洪水及对潼关高程影响分析、进库潼关高程推算方法,以及进出库河段淤积断面布设及冲淤量计算。
本书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沙漠宽谷河道水沙关系变化及驱动机理”(2011CB403303)等多项科技计划资助下,遵循“信息平台构建—变化过程辨识—驱动机理揭示—响应效果评价”的研究思路,通过数值模拟反演、实体模型控制试验、野外定位观测、理论推演和非线性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研发水沙变化趋势评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