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马克思主义反对派提出“资本剥削劳动不是非正义的”并冠以马克思之名,这种颠覆性的观点倒逼着人们回到马克思,开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作为政治哲学的终极指向,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从规范性维度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应然状态,但这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社会实然状态作为现实基础,人类社会是不断探索正义、实现正义的发
本书以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生长点——民主思想为研究对象,从思想史角度追溯民主思想的起源,系统研究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理论来源,分析其民主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建构逻辑,探究马克思民主思想体系的内容和重要特征。同时从人类民主思想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理论发展史三个不同维度,分析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历史地位。
内容介绍:本书稿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哲学的贫困》的当代解读和阐释,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释部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原著的文本摘编。第一部分分为五章,分别从:1.《哲学的贫困》的创作缘起和其与《资本论》的关系;2.经典经济学研究对象与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即《资本论》中的)研究的对象的区别;3.经典经济学方法的非历
内容简介:本书稿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下简称《雾月十八日》)的当代解读和阐释,书稿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释部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原著的文本摘编。第一部分包含:《雾月十八日》创作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雾月十八日》基本结构和内容、《雾月十八日》的重要主题、《雾月十八日》出版后重要思想家或政
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现象,是人们对所属文化环境的情感依归、理性评判和价值遵循,反映了特定主体对“我是谁”“我们是谁”等文化归属和身份认同的确证。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不断展开,各国交往前所未有的密切、频繁、深入,不同国家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性存在,这种全球化生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为人们的多样化
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严峻的时代挑战,本文从整理分析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入手,进而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质、特征和构成要素,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理论准备;细致梳理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总结每个阶段的内容、经验和启示,为新时
本书以《导言》为文本依据,全书共由“《导言》导读”与“《导言》释义”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历史语境、要旨逻辑和价值意义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导读,第二部分借鉴传统注解范式,采取逐句逐段阐释的方法对文本进行释义,尽力追踪和重现马克思本人在写作该文本时的语义、理路以及相应的深邃思想。是一部较好的哲学著
当前,百年变局、世纪疫情、科技革命叠加,国际和国内主要思潮都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变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江苏省委宣传部组织省内专家在《社会思潮怎么看》《社会思潮怎么看2》的基础上,继续编写《社会思潮怎么看3》。本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
本书以新时代为坐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为理论指导,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观照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热点、难点、痛点,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有裨益,为学界同仁对对相关问题提供参照。《新时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神圣家族》为文本基础,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解读。集中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的抽象人学思想所作的批判,继而对《神圣家族》蕴含的人学内容、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变革作出分析,最后对《神圣家族》的人学理论贡献及历史局限进行归纳总结,总体上做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