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实践为例,通过建立覆盖全域的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分区管控、水环境质量底线及分区管控、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在及分区管控、大气环境质量底线及分区管控、土壤环境风险防控底线及分区管控、资源利用上线及自然资源开发分区管控、江河湖库(海)岸线分类管控、环境管控单元及分类管控,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
本书结合我国对地表水环境总量监测的需求,针对地表水环境、污染源总量监测中的关键技术方法开展了研究,取得了实用性和创新性的成果,为实施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奠定了技术基础。本书在总结、利用前人在污染源监测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污染源频率分布的特点,提出了重点源监测和分层抽样监测两种不同的污染源总量监测方式。
本书内容讲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是保障督察效果的关键环节。在综合考虑具体整改工作的影响性、示范性、导向性基础上,生态环境部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件整改落地、切实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等整改成效,重点关注地方压实整改责任、创新工作方法、健全长效机制等
本书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的研究现状,厘清相关理论和概念,为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的研究夯实基础。并以沈阳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沈阳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沈阳市2009-2019年生态环境承载力并对其预警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本书以回归生态系统自身发展与演化和人与生态系统彼此作用影响中的固有过程属性为抓手:将亲生命性的景观美学认知、亲地方性的景观历史线索作为区域景观生态文化营建的关键要素接入,提出了服务生态系统的区域景观生态文化营建策略;将生态导向型的规划决策、空间向生态的适应性整合作为区域景观空间格局控制的关键要素接入,创建了服务生态系统
本书将从保护性农业概念辨析、保护性农业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及相关关系等方面着手,阐明保护性农业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规律,揭示保护性农业土壤性质间的耦合关系,集成区域保护性农业发展技术体系,从而为保护性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本书从区域概况和人口分布着手,介绍了地形起伏度与地形适宜性、温湿指数与气候适宜性、水文指数与水文适宜性、地被指数与地被适宜性、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从公里格网到国家和地区,定量揭示了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与限制性及其地域特征。
塑造数字中国丛书之一。本书聚焦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等对数字中国建设有着深远影响的议题,阐明数字生态建设的内涵、特点、现状和举措,阐述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的目标要求、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特别选取了能源制造、民生应用、政府服务等领域的十大数字化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1》以综合、量化、动态的视角,考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状况到绿色生产领域和绿色生活领域建设状况的评价,从全国层面到各省域层面的分析,立足国内和放眼国际的比较,进一步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动态评价学术研究。 本书发布了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指数(ECPI2021)、绿色生产发展
本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全球进入零碳时代、零碳城市政策支撑体系、零碳城市内涵及开发模式、零碳城市规划编制指南、零碳城市创建标准、零碳城市创建图谱、重点城市零碳行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