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学者辜鸿铭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流传百年、声名远播的英译著作。本选题不仅再现了《论语》的风格,生动地展现中国经典的魅力;还引用西方著名作家的话来注释解读和横向对比,内容充实。作为一本面向世界读者的译本,可以让读者能自然轻松地走进中国传统儒学经典。作者学贯中西,译文和注释对当下读者依然具有很大的启发
本选题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学者辜鸿铭先生对《大学》和《中庸》的解读著作。《大学》是英译传统儒学经典《大学》的回译本,围绕“高等教育”开,辜鸿铭的翻译不拘泥于-字-句,对《大学》的解读鞭辟入里。《中庸》是辜鸿铭发表的英译《中庸》的回译本,围绕“道德准则”开,分析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指导下形成的秩序。辜鸿铭的翻译具有很强的个人特
《子藏》的编纂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的重大课题,具体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负责此工程的组织和实施。其将整合文科院系和古籍所、图书馆的力量,并联合海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进行《子藏》编纂出版工程。《子藏》收录的各子著作时间,则大致上截止到魏晋南北朝之末,因为这时期诸子百家的特点比较明显;而研究各子的著
《<论语>有渡》是一部研究《论语》的学术作品,包括对原文的释义和对论语思想内容的点评。本书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论语深历”,主要内容是初读《论语》之后,有不同于前人的理解而进行的注解与解释,这些不同的理解是基于字词原义之上的,不受落后、腐朽的封建思想所束缚,尝试着能以比较客观科学的视角反映原本的含义;第
本书分别从《易》学与《春秋》学两个角度分述其在宋型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先从理论建设、理论运用、理论影响等方面剖析易学之于两宋学术文化的重要意义,并着力凸显出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再以宋元为具体切入点,论述易学在推动彼时思想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其中不仅涉及心学,也包括三教合一这一古老而常新的命题。最后论《春秋》,分
《论语》擅长以形象隽永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寓意深远,耐人寻味。《论语》提出了人的德行与文学修养之间的关系,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有着规范作用。《论语》以儒家道德礼仪为标准,提出了“思
本书从历史的维度,结合多重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来看经典诠释与思想学术关系,以马一浮“群经统类”所列经学著作为主要探讨对象,以《四书》学史的梳理为核心,附论晚明的《孝经》学的经典作者,从而阐明宋明儒学完型与延异的内在规律,见证宋明儒学具体的演化过程。第一、二章讨论宋明《四书》与《孝经》意涵的背景,重点在魏晋南北朝经学的玄学
本书梳理了《诗》《书》《礼》《乐》这四部儒家经典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经学的流变过程,尤其是宋代哲学家在诠释《诗》《书》《礼》《乐》四部儒家经典时的思想创新,揭示了这四部经典在宋代儒学形成中的学术贡献。本书共分为九章,主要讨论了“乐教”与“诗教”;《尚书》与诗、礼的关系;两宋《仪礼》学以及朱熹礼乐观;最后结合马一浮“三礼类”
本书作者精心挑选了《论语》中论述人际关系的30句名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有趣的故事,为孩子们提供了与人交往的价值观和原则,以及具体方法。比如:什么样的朋友可交,什么样的朋友不可交;怎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在交往中,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于这些问题,孩子们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答案。其中书中的故事,均来源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