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
本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着眼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详细梳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发展阶段、历史使命、战略地位、战略举措、实践意义等,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正确认识人类社
《巢湖流域水土资源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响应机制与调控研究》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协调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及生态经济学等发展理论,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背景下,以安徽省经济发展核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巢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文和自然科学研究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思路,重点探讨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变化与地表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围绕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对黄河战略的背景与价值、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
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城市扩张的动态演化机制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阶段性成果。2018年,我国GDP规模为900309.5亿元,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2位;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已达到59.58%。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还应看到与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相伴而来的是我国城市蔓延问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对于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本书主要针对黄河流域地区及总体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研究,地区上以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甘肃省为例,依据集对分析、直觉模糊集以及逼近理想解TOPSIS理论,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在总体上采用DPSIR模型合理构建
本书基于2018~2019年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研究,从人居环境适宜性到资源环境限制性,建立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南亚通道地区、中尼廊道及周边地区和重点口岸地区等三个尺度,系统评估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超载风险,定量揭示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
本书立足于滇池流域的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明确滇池的地位和作用,从口述史的角度积极探索探讨了滇池流域环境变迁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路径,主要包括历史时期滇池的环境变迁、围海造田时期的滇池环境变迁、滇池的保护与再开发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本书尝试总结和推广滇池流域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探寻实现高原城市湖泊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的新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沿黄河而行,从上游直至下游,一场黄河探寻之旅,是寻找黄河历史记忆之旅,是感受黄河流域风土人貌、时代变迁之旅,更是真实体会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酣畅过程。 本书按照黄河上、中、下游分为三辑,对黄河全流域重要城市、关键节点进行了扫描,多点和多侧面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由党和政府总揽全局,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环境保护纲领进行战略调整,为全社会走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发展之路提要钩玄;大众媒介作为环境公共治理的一支社会力量,通过揭示环境污染事件背后的生态价值冲突,凸显产业资本逻辑与生态伦理思想、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思想之间的价值背离现状,从而开启了广阔的环境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