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为“中国近代考古学文献丛编”的“考古现场”篇,共分为16卷,如《甘肃考古记》《中国西部考古记》《岐阳世家文物考述》《正仓院考古记》《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罗布淖尔考古记》。本套书收录了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左右出版的考古现场研究著作,包括国人原著以及译著,并以高质量的影印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当时
本书吸取几十年来敦煌学界的研究成果,用十个章节,从敦煌艺术中提取佛教艺术、人生道德、天文地理,敦煌人的民俗风情、游乐活动等关键词,以及敦煌莫高窟在近代被发现、被诈骗、被盗窃,导致文物流散的历史,用通俗化的文字和丰富形象的图片,全面介绍敦煌文化。
本书记录了作者两次考察中国陕西、四川地区的墓葬及佛教建筑的考察成果,书共四章分别介绍了陕西、四川、南京等地的墓葬与佛教建筑,共有照片及手绘图190余张。
本书精选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收藏的龙泉青瓷100余件(套),时代自北宋至明,器形包括瓶、壶、罐、碗、盘、杯等生活用器和陈设器,釉色和装饰方法多样,其中精品多多。图片质量好,器物说明详尽。
本书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的第六册,收录包山楚墓出土的全部有字竹简280枚及签牌30枚。包山楚简1986年出土于湖北荆门一座战国楚墓中,共448枚,其中有字简280枚。竹简内容包括文书、卜筮祭祷记录和遣册,这批竹简资料对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社1991年出版了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著的《包山楚简》一书,
本书为南越王博物院展出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的同名图录,是粤港澳大湾区联合考古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图录分为三部分:“南海Ⅰ号”的困惑;“南海I号”的旅程;广州出发的密码。本书通过图文资料,将广东佛山南海诸窑、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海Ⅰ号”沉船关联,在最新考古发掘资料及文献研
纵观历史,华夏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始终一脉相承。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因相对封闭的特殊地形地势,遗存的古代文物,无论是地下还是地面,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毫无疑问,山西是全国省份中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基因库之一。清华大学与山西省自2016年双方签订省校战略合作协议以
本书对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脉络加以梳理,将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铜镜的基本特征、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铜镜镜种加以解读。
本书介绍了古蜀国的历史,包含蜀的由来、杜宇王朝以及鳖灵和李冰,从金牛古道等民间传说介绍了学者对古蜀国的猜想;围绕宝墩文化和芒城遗址介绍了巴蜀图语、巴蜀戈文、巴蜀印章;介绍了古蜀图腾,以三星堆出土陶器、玉石器文物阐释古蜀文化视觉特征;介绍了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及审美特征;从视觉元素角度分析三星堆文物审美特征,介绍了三星堆文
本书共分四章:甲骨文“以形表意”的特质;甲骨文作为审美意识的图解;甲骨文作为审美意象;甲骨文作为理据性符号。主要内容包括:甲骨文的象形表意性质;甲骨文“以形表意”的特质;甲骨文形意关系的美学视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