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仪礼》《礼记》《周礼》宫室、舆服等物之图,是解释中国古代礼制的附图文献。“三礼”的图释,始于郑玄对《礼记》所作的图注,又有阮谌的《三礼图》、夏侯伏朗的《三礼图》、张镒的《二礼图》、梁正的《三礼图》以及隋代开皇年间隋文帝敕撰的《三礼图》等。聂氏《三礼图》即参校此六家注释,重加考订而成。该书凡图三百八十余幅,文字约
本书收集了流传在民间的十二生肖故事,且每一生肖的故事之后都附带有相关民俗、成语、歇后语,不仅让青少年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而且可以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体悟其中蕴含着的深刻内涵。
本书共四章,内容包括:“关键词”“个案研究:土家族民间仪俗与文学”“反思之一:存在于故事层的民间仪俗”“反思之二:存在于话语层的民间仪俗”等。
本书是“国学百科”丛书中的一种,首先概述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节日类别、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介绍古代历法中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等相关知识。接下来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了元旦、元宵、二月二、清明、寒食、上巳、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社日、腊祭等古代重要的节日,对这些节日的来历、饮食习俗、娱乐活动和文化内涵等进行了具体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送红包的习俗。红包是运气,是礼物,是吉祥的传递。通过讲述货币的演变,红包的历史,红包反映了中国人喜欢礼尚往来的一种交往方式,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相处的美好期待。一本关于红包的绘本,描绘钱的历史,描绘红包的历史,展现中国表达。直至今日,中国人大部分还是对这项传统习俗非常认真的!
中国符号系列绘本(第2辑)画出元宵、同心结、红包等元素,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形象元素有趣好玩,日常生活触手可及,元宵能够唤醒孩子的感官,同心结能让孩子了解更多传统美学知识,红包能够带动孩子的快乐。元宵气质传神,仙气飘飘,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太极之法;同心结风格写实细腻,将传统器物带到我们身边;红包绘制了中国货币发展史,带
《<三礼>名物汇释》一书对《三礼》中涉及到的服饰、食物、都邑宫室、车马等名物分门别类作了系统的考释。本书综合运用文献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出土简帛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三礼》中涉及衣食住行的名物做了深入的考释。本书涉及名物之多,考释规模之大,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古代经学学者的名物研究。尤其是针对名物研究中的疑难问题,都作了
本书对渭南市临渭区的民俗进行了生动而细致的描述,图文并茂,力求能够由表及里,准确而完整地表现出临渭区民俗事象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传播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书是一本集资料性、学术性、通俗性为一体的民俗学著作。
本书用历史学的方法梳理明代礼乐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其阶段性特征。着重以洪武朝礼乐制度建设为主,从“洪武朝之前”朱元璋礼乐建设的尝试、“洪武朝”朱元璋对礼乐制度的建构及实践两个方面讨论明代礼乐制度的建立情况。通过纪事本末方式,详细考察了朱元璋对礼乐制度的建构、实践、思想与影响,进而探讨明代统治者的礼乐观念与礼乐态度对明代国
古籍整理。《三家诗补遗》考证《韩诗》《鲁诗》《齐诗》中的内容,利用王应麟的《诗考》,严分家法,补其未备,纠其讹误而成书。 《仪礼石经校勘记》四卷,校勘《清石经·仪礼》,卷一至卷三为《仪礼》十七篇经文的校勘记,卷四《校勘字体》专记通用及俗讹字。 《曾子注释》四卷,阮元从《大戴礼记》中抽出《曾子十篇》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