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收录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领域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发表学术期刊无法承载的长篇文章。本书是总第7辑,
本书基于对陶山山体洞穴及周边五个村落(栖幽寺村、涧北村、吕仙村、关王殿村、冯庄村)的文化遗迹进行调研考察,通过运用现场踏勘、实地走访、文献查阅与解读、深入访谈等方法,对山体及上述五个村的文化遗存遗迹、史志文献、乡土文献、乡贤名人、民间记忆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然后分为陶山自然景观、人文遗迹、民间传说、陶山名士、诗文刻
本书考察了关于历史和历史学性质的思想的深刻变化,以及自19世纪专业历史学出现以来作为其基础的基本原则的发展,描述了二战以后新的社会科学如何改变历史学,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历史学的巨大挑战,并得出结论:当代的历史学正从经典的、宏观的形式走向微观史、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本书是新版,增加了题为“21世纪初的回顾”
"本书以清初史家群体为对象,以史学史结合社会史、文化史,探讨巨变时代的史权博弈、史家对史学和文化秩序的追求,思考史家与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依据史家的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本书将清初史家群体分为遗民史家、仕清史家和贰臣史家三种基本类型,探讨了他们在兴亡、忠义、正统、君臣等明史书写主题上的异同,分析了遗民史家修史经世而续命、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标识性事件。本书主要将这场学术运动置于“中外交汇”的现代中国学术语境之中,追索西方汉学、目本"疑古"思潮、宋明文献辨伪学,清代乾嘉考据学、晚清今文经学、清末民初"新史学”以及民国“古史重建”派和民国唯物史观派等学术形态或学术流派与这场学术运动之间的学术因缘,从而多维度、全方
民国史学指从1912年元月至1949年10月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学。本书将民国时期史学纳入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研究它的产生、兴盛、演化,以及学术演进机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而认识特点,探索规律,将这个独立断代的史学史体系化、完整化;以史学流派、学术机制为切入点,从制度的层面和学术自身的矛盾运动中考察史学的发展变化
数字史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它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方法进行历史学研究。作为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它邀请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共同参与,为探索、理解和展现过去提供一种令人兴奋的新方式。 本书提供了对数字史学简明扼要的介绍。从讨论历史数字化研究的起源开始,作者探讨了历史如何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问题,随后介绍了数字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包
本书遴选本专业名家名篇及代表性观点、理论集萃的文章,以记录南开史学思想变迁之轨迹,为历史学发展提供回溯资源。本项目为中国近代史卷,收录论文成果26篇。本卷包罗中国近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诸多重要研究论题,精选中国近代史相关领域的专业研究者的代表性成果。
本书主要由日本研究院相关研究组成,还包括张伯苓、蒋廷黻等大家涉及日本的研究,共收录30篇文章。本书文章涉及日本从古至今的很多方面,从不同面相讨论了日本的相关内容,对研究日本,探讨中日关系有很高参考价值。
本书遴选本专业名家名篇及代表性观点、理论集萃的文章,以记录南开史学思想变迁之轨迹,为历史学发展提供回溯参考。本卷为亚非拉卷,收录了15篇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