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评论界资深评论家房伟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专著,是新时代新语境下文学批评家的见解盛宴。本书将其新时代以来所作研究成果精选结集,强调现场感和当下性。以其不同的一套批评笔墨,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独特,或严谨扎实,或自由放达,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切入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表达诉说着他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职责和使命,以及对于当
本书主要介绍了乡村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乡土情怀的内涵,乡村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接着分别从乡村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等方面出发,探讨了文学如何通过具象的描写和意象的创造,生动展现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及聚焦于乡村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揭示了文学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象征手法等手段,深
赵树理是深刻反映二十世纪中国农村变迁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不但真实地反映出农民的生活状态,而且凝结着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的想象。赵树理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动表征。本书主要研究两个方面:赵树理文学的叙事话语及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想象。首先,从叙事学方面研究赵树理文学,主要从叙事声音、叙事模式和叙事空间方面论述赵树理文学
晚清式微,她是酒肉丛中的货品,留名在“旅游指南”中的“嫖妓心得”……本书以考察中国古代青楼在诗文中的出现及演变入手,论述了历代青楼文学产生的背景条件、青楼文学与青楼之间的关系,以及科举、士风对其的影响。并创造性地提出“进士与娼妓”这一文学母题,对古代娼妓的才艺风情、生存状况及其与士人的情感牵系都有具体的论述。小品
新时期40年,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充满活力的探索和发展,各种思想的激荡催生了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也曾引发产生较大影响的“百家争鸣”。此著将文学争鸣与探索中的经验与问题作为重审新时期文学的突破口,探究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互动关系;从文学史叙述所忽略或边缘化的文学现象中选取“人物形象嬗变”“女性文学反思”“儿童文学本
本书稿收录了20余篇文艺评论作品,分为“鲁迅专题”“文学评论”“书画评论”“影视评论”以及“青年评论”等五大部分。前面四大部分为绍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的作品集辑,基本上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绍兴市文艺评论的实绩,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已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既关注绍兴本土文艺作品的发展,又具备国内与海外的广阔视野;“青年评论”部分
本书共分四编:茅盾研究、批评新视野、高校创意写作联展、里下河青年作家评论专辑。主要内容包括:《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写始末;捷克斯洛伐克汉学家高利克的两次茅盾故乡行;江南风度,一语成诗——《江南风度:21世纪杭嘉湖诗选》读札等。
该书稿是一本关于辛弃疾的文化研究文集,全书分图像、文献、诗词、文论、书影五部分,本书图文并茂,书中所引资料均以原始文献为主,晚出之书转引各条之重复者,大都删去不录,未注出处而与别本相同者,均在括号内注明见某书,不再重录,但内容或词句稍有异同者,均保留不删,以便参考研究。条“志书”及“金石”等书中著录之石刻,由于著者时代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将延安文学制度的生成置于20世纪30至40年代中期延安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生态中,在20世纪中国历史、现代文学思潮与制度演进史的大背景下,以思潮史、微观史学和文学社会学的方法,爬梳各种历史细节,呈现延安文学体制和当代文学观念、制度之发生、生成的来龙去脉,并对本体特征的型构进行动态追踪与描
晚清以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学术话语系统进行了彻底更新,从日常生活到学术都经历了一场语言的革命。而清末民初创制的大量汉字新语,也成为了构成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言语系统急剧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古今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转变。本书的讨论基于清末民国时期新语的大量涌现而展开,藉由考察该时期新语创制现象入手,对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