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简史(第三版)》是普通高等院校国家级规划教材,用于本科外国文学课程及通识课程教材。按历史时期就世界文学的发展进程、文学流派及发展线索作总体概述,分为欧美文学和东方文学两部分,重点突出的作家列为专节,均设为两大段落:一为生平和创作,二是选一部主要作品作分析,同时列有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获奖作家作品简介、人名中
该《外国文学史纲》,相比于市面上其他众多版本的《外国文学史》,优势在于:其一,注重提纲挈领地介绍外国文学史,强调对众多《外国文学史》千面之风骨的提炼与概括;其二,为了突出要点,进一步强调由史到史纲的浓缩,因此在注重关键词的基础上,淡化语句的完整性,醒目强化关键词、关键短语在识记与理解中的重要性;其三,该《外国文学史纲》
本书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编选的一部主题论文集,围绕中西方古典学与人文教育的主题编选了国内外的相关论文,共计国内学者的论文4篇,译文8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以中国以及西方古典学术传统及其人文精神为研究对象的国内外*成果。
《世界文学史》是在作者发行多年的教材《世界文学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自90年代以来,多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在欧美以外,逐渐改变了世界文学以欧美为中心的版图,鉴于此,很多高校和普通读者逐渐把眼光从欧美扩充至南美、中东、非洲、远东等整个世界,高校中的相关课程设计也在逐渐调整,但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教材可供选择。与目前市场上的
鲁迅文学院国际写作计划于2017年正式启动。2017年秋季,来自九个国家的十位作家来到中国,在鲁迅文学院度过了为期一个月的难忘时光。《鲁迅文学院国际写作计划》(第1期)正是以文字与图片的形式记录了这段时光,具体包括:鲁院首届国际写作计划开幕式、四次中外作家研讨会、外国作家在北京与上海参观交流的图文资料。四次中外作家文学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讨论了文学史写作本身在现代学术体系中的位置,以及作为现代学术规范组成之一,其产生的过程及实践中涉及的各种关键概念,比如分期、与历史写作的关系,对于家国认同的强化,还有中国的文学研究语境下特殊的一些议题,比如文学性、个人性、日常生活等。通过分析文学史本身的建构性,作者也解释现代学术体制的建构性
《文学史的书写与教学》收入关于文学史写作与教学的对谈十篇,包括人文学者的命运及选择;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会”与日中文化交流;海外中国学的视野;想象中国的方法——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城市书写与学术声音;文学史的书写与教学……参与对谈的均为国内外文学研究名家,对相关问题都有切身体验和深入理解,对谈中展
本书内容包括:第二届国际写作计划开幕式暨朗诵会;吉狄马加致欢迎词;铁凝致辞;外国专家代表致辞;王亦馨发言;朗诵会篇目;中外作家第一至第四次研讨会等。
本书绪论部分从何谓当代西方文学思潮入手,对当代西方文学思潮的总体形态和基本特征,以及当代西方文学思潮与晚近资本主义社会和西方文学价值观等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后续章节重点分析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新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新左派、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思潮、流派,并列举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案例,深入浅出,将理论阐释与文
外国文学史(第二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