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贸易隐含碳理论,《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解释了我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碳不平等的成因。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拓展进行省级碳排放量的核算,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活方式分析进行微观家庭碳足迹核算,获得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回答了“我国是否存
本书以探索成渝地区中长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识别影响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因素,建立大气污染排放和空气质量的响应关系。针对成渝地区清洁能源(水电、天然气、页岩气等)资源丰富、城乡发展两极分化状况下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合理的现状,设计基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约束的清洁能源利用和产业升
本书全链条清晰地展示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大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死亡、发病和症状的急性影响,大气污染物急性健康风险评估、预警、可视化等关键科学技术的研发,相应的工具包、技术规范和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以及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等内容。
本书是环境工程主干课程短学时系列教材之一,根据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基本要求编写。其总体设计针对当前各校学时缩短和教学改革的情况,全面整和教学内容,突出本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性,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本书系统介绍物理性污染的基本知识,阐述了噪声、振动、放射性、电磁、光、热等物理因素污染的物理性污染规律、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书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详尽地探讨了我国碳达峰策略的多个重要方面,围绕省际隐含碳的空间关联效应、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的“污染光环”效应、财政分权对碳排放的溢出效应,以及区域碳排放效率的异质效应从不同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对碳排放的驱动效
本书从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入手,系统总结了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与应对进程,然后阐述了碳中和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进一步讲述了碳中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实施路径,最后介绍了碳中和领域的政策设计与实践应用。本书注重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紧密围绕碳中和管理基本问题展开,是指导各界人士对碳中和理论、方法和实践形成系统性认识的基础教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结合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新思想、新要求,以及大气污染控制领域推出的新技术和新标准,根据本科教材建设新规范进行编写。主要修订的内容包括以二维码的形式拓展了当前环保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工程技术案例等课程资源,增加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章节,精简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版)第八章气态化合物控制
甲烷是第二大温室气体,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节点,实现甲烷管控的意义重大。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根据科技部“双碳”科技工作的统一安排撰写本书。本书介绍了甲烷管控政策体系发展,对监测、煤炭、油气、水稻、畜牧业、废弃物等领域的甲烷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加强新时代各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面向“双碳”目标,基于“双碳”人才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提高的要求,在对我国“双碳”目标政策法律法规解读的基础上,重点对碳循环与碳减排的科学基础、传统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及其碳排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性问题,自1990年联合国启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以来,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总共分为五个阶段,国际合作进展起起伏伏,整体上呈现出阶段性波浪式前进的特点。《公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目前已有近两百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成为缔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