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朱子大传:"性"的救赎之路》的精编本。《朱子大传》是朱子学研究的经典作品,曾荣获中国图书奖等重要奖项。曾先后多次改版重印。精编本主要针对一般读者的阅读水平和需要,对《朱子大传》一书进行重新的编排和删减。一方面删去原书中比较多的引文资料,以求上下文的连贯性和阅读的紧凑性。另一方面删除个别过于深度的思想解读的章节,
两宋时期,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巅峰,产生了新儒学的代表——理学。对于宋代理学发展脉络和著名理学家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哲学、历史学界研究的热点,成果颇丰。一些学者也开始从学术传播的角度对宋代理学在不同地域的活动进行研究,进而揭示理学在教育传播中各学派间的交流和融合,但现有研究仍有许多不足,本书稿拟采用专题探讨
《正蒙会稿》四卷,是明代关学学者刘玑(1457—1533)撰写的一部有关张载《正蒙》的注本。本次点校,以浙江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十一年(1532)据明正德十五年祝寿武雷张鄂初刻本重刊本为底本,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嘉靖本和清道光二十六年李锡龄辑刊《惜阴轩丛书》本为对校本,以民国二十五年(1936)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活动于干嘉时代的清代著名学者江藩(1761—1830)为吴派宗匠惠栋的再传弟子,谨守惠氏“六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的旨训,既仿汉书儒林传、艺文志编纂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经师经义目录,复撰国朝宋学渊源记以继之。两记的编纂,反映了江藩对所处时代学术的认识与总结,共同完成了江藩本人对清代前期学术史体系的建构,成为考论这近两个
宋濂以继承和光大婺学为己任,以《六经》为学术根柢,构建了一个心本体论思想体系,在历史、政治、文学、宗教等领域均有独特的理论建树。本书以宋濂哲学及其与浙东学术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宋濂哲学对浙东学术的传承和影响,重新审视了宋濂的理学地位以及元明清时期浙东学术发展的逻辑性与合理性。
《近思录》备受后世儒者的推崇和重视,被尊奉为“圣贤传心明道之要法,学者造道成德之大端”。书中精选北宋周敦颐、程颢等几位大儒的思想要义,条缕清晰,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影响最深远、最广的儒学入门书,也是今人学习儒学、研究儒家思想的必读之书。本书在参考古今多部权威注本的基础上精心编撰而成,全书既有字词疏解,又有义理辨析,是一
本书为由山东大学、中国墨子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集,全书分为致辞讲话、墨学研究论文两章,共收录了研讨会论文60余篇。
本论著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心学传统,建构了一套独特、自洽而又动人的思想体系,尤其涉及独到的心心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这一理论涉及对一些根本问题——人的存在本质、审美(诗性)本质、人的存在的二律背反(实存困境)等——的独到理解及解答。本论著眼界开阔、思想深邃、具有普遍的哲学概括力,可以解释迄今为止,人类历*有价值的存在状态及其
关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关中之学”,而是指张载以来的关中理学。从广义上说,关学是指由张载开创及其后一直在关中传衍着的理学的统称;而狭义的关学,则指张载及其后在关中流传的与张载学脉或宗风相承或相通之关中理学。
本辑收录了“中国与韩国新儒学视野下的‘道统’的建立与诠释”国际研讨会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中的12篇。本次会议的宗旨是在中国、韩国背景下重新检讨新儒学话语如何通过“道统”概念的提倡而被合理化的进程。会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下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与韩国的理学家或性理学家如何在道统系谱下发展各自的学说?为何朱子学能够在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