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入手,系统比较研究了李达和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主要内容、理论贡献、学术特点、思想地位、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异同,科学总结和概述出二人研究、宣传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共性特征及个体经验经验,进而依据时代特征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
“中国知识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的具有深厚历史使命感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是“中国知识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2019年8月,经过充分准备,哲学所组织所内各学科召开了“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由各研究室选派代表,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
本辑共收论文七篇。其中,有四篇文章是围绕唐君毅展开的,这也是本辑的主体部分。沈清松教授的文章分析了唐君毅“灵根自植”提法的意义,并就今天如何发展唐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黄冠闵的文章以唐君毅与牟宗三的哲学创作为例,说明断裂经验在推动哲学创造上的影响。范登明的文章,认为唐君毅以“市民神学”的方式,为儒学带来了更新。杨祖汉的文
张世英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是哲学界泰斗式人物。在7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张先生在西方哲学(美学)史、德国哲学(美学)、康德黑格尔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中西哲学(美学)比较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版了很多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他的黑格尔哲学研究更是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赞誉。第14届德国哲学大会主席马尔夸特教授
本书是《现代儒学》丛书的第六种,主题是“儒学的多维发展”。在收录专题论文方面主要分为“美德伦理学与儒学”、“时代激荡下的现当代儒学”以及“传统经典的现代解读”三大专题。而在常规论文之外,还开设了“访谈”和“新书介绍”两个新栏目。 “美德伦理学与儒学”是本期重磅推出的特稿专题,美德伦理学(virtueethics,又译
《马一浮论学书信选读》为zhu名国学大家马一浮的论学书信集。《马一浮全集》收编《书札》共三卷,分“致亲戚师友”(上、下)与“致学生晚辈”两部分,今选读其中论学部分,按年序札记,以期呈现马一浮儒学思想乃至生命的丰富性。事实上,研读论学书信,不仅是为了理解马一浮,而且也诚如马一浮在一封信中所讲,“晦翁与友朋论学书很多,其言
金岳霖《知识论》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问题,譬如“何为实在”“外物的存在及人的接受方式”“所与是客观的呈现之意谓”“何谓正觉”“思议与想像如何展开”“意念的双重作用”“因果理论”“真假理论”等。本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整体上构成对金岳霖“知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过程性思考,并将其置于从“正觉”到“知识”再到“正觉”这一
晚清以降,著作体例与述学文体的巨大变更,使得现代中国的人文学者步履艰难。从当初的“拿来主义”,到今日的“与世界接轨”,在20世纪中国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声音是以“科学”取代“夸饰”。著述的不严谨乃至抄袭成风,确实是中国学界的痼疾,可这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另一面,即人文学本身带有很强的修辞意味。谈论人文学的修辞学,不妨先从述学
本书初版于1998年,2003年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0年再版,本次改为精装出版。除了“新版序”外,其他内容未做改动。 本书选择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
本书是对建国以来至1999年五十年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全面回顾与反思。作者对此五十年间的事件、著述、文章、讨论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发掘出许多过去不为人们所知的材料,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了1949年以来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可谓中国哲学史学史的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