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几年有人认为文学批评理论进入了所谓的“后理论”时代,本书则指出,批评理论正在进入百花齐放的时期,理论的复兴正在到来,在今日的人文学科中继续显示出其重要性。本书涉及下面的论题:批评理论在学术机构中的发展历史;20世纪70年代至今所谓的反理论思潮;批判性阅读、批评理论以及当今的世界;现当代批评理论的关键著述;批评理论
自后现代以来,尤其是自解构主义以来,人们几乎已经习惯于反对任何宏大的、成体系的话语,但经验本身,又确乎需要经过组织才能被理解。一端是文本研究的琐细,一端是宏观研究的空疏,一端是文学阅读的直观的经验性,一端是文学史研究的抽象的统一性,如何填补这两极中的空白,最终取决于我们构设出怎样的“中层理论”。所谓“中层理论”,绝不会
鲁迅文学院国际写作计划于2017年正式启动。中外作家通过密切的交流和深度的思维碰撞,相互启迪,对外国作家深入体验和理解中国提供路径,也对开阔中国作家视野、促进中外文学交流具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鲁迅文学院国际写作计划4(2019)》内容包括第四届国际写作计划开幕式暨作品朗诵会、铁凝致辞、吉狄马加致欢迎辞等。。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运动绵延了一千多年,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持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论丛为这个多姿多彩的领域提供了园地。论丛将学术性置于首位,并重视学术研究中“人”的因素。第三辑分中世纪文学研究、文艺复兴研究、莎士比亚研究、学人之旅、著译者言和书评等栏目,共收入14篇文章,作者分别来自中国、日本、法国
本书重点讨论了“现实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概念、一种文学主张在当代中国的变奏历史。作者主要通过新中国早期至当下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化现象,勾勒了现实主义在当代中国文学文化叙述中的发展轨迹。作者试图从对文学批评、文化批评与现代性的理论分析入手,探讨现实主义与时代语境之间的生产关系,划分出社会主义农村叙事、社会主义
本书是作家杨典若干年来积累的一些读书随笔、写作观念或偶然记下的书话之集锦。书中共收录三十二篇文章,而所涉及的作家与作品至少数倍于此。作者不仅用极具个性的语言对古今中外一些或经典、或冷门的作品进行了解读,同时还将自己对于人生,对于写作的思索融入其中,最终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与见解。这些文章并非体系化的书评,亦非理论化的文论,
本书收录了《元世祖朝出使安南使交书论略》《蒙古时代欧洲对于中国地理的新认识(1245-1355)》《蒙元时代中亚、西亚区域关于中国认知的拓展》《古代东亚海域中的“汉诗外交”》《元代高丽士人著述丛考》《全球视野中的元代文人游历之风》等文章。
本书是詹姆逊的《社会形式诗学》的第三部。在某种意义上,该书是一部特殊形式的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史,它从社会和文化历史切入,论述现实主义的形成、发展和特点,以及它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的关系。现实主义本身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社会生活性质的象征。生活经验并不具有叙事形式,但通过选择和组织加工可以赋予它那种形式,使实际经验情
解构主义的兴起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非常重要的事件之一。《解构:理论与实践(外国文学研究文库-第三辑)》提纲挈领,勾勒解构主义源流,描绘解构主义批评实践,让读者尽可能地接近解构主义艰深的思想核心和复杂的思想背景。著者诺里斯对理论有高屋建瓴的通透感,下笔游刃有余,分析阐释平易近人,因此,它与另外一部解构主义导论经典《论解
《现实主义幻象:从巴尔扎克到阿拉贡/外国文学研究文库·第三辑》从写作的技巧和风格切入,以“现实主义幻象的产生”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在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莫泊桑、阿拉贡等五位作家创作的内容主线中,阐明了“正统的现实主义已经被现实主义者们自己(先行)瓦解”以及“才华横溢的现实主义作家至少在两个层面卜是幻觉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