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本书为作者马晓芸有关出版编辑工作的随笔杂记。全书约20万字,分为出版杂记、市场观察、文化评论三个部分。第1部分《出版杂记:我的时光流影》重点梳理个人编辑出版工作的实践和体会;第2部分《市场观察:他们的探索和思考》,收录作者近年来所做的市场观察和调研文字;第3部
在发展机遇在于创新,包括出版方式创新、传播方式和途径创新、管理制度和经营体制创新,创新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与新媒体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科学耦合,特别是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即媒介融合,实现高新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的技术改造、技术升级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本书以改革开放四十年(1978—2018)以来上海出版行业的发展历程和风云变幻为主线。40年来中国出版业从单一注重出版的社会功能逐步转向既重视出版的社会功能,又重视出版的经济功能。内容围绕出版单位、管理机构、图书出版、报刊出版、音像出版、数字出版、印刷产业、发行渠道、版权产业,以及人才培养、职称评审、出版名家、上海出版人、对外交流、行业协会、书展书市、特色书店、最美的书、获奖图书、扫黄打非等,体现上海出版业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
商务印书馆,中国唯*的一家跨越三个世纪,历经120多年的出版机构。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出版的开始,它的经历折射着中国近代文化历史的命运,它的屹立象征着中国出版事业的生生不息。商务印书馆曾编纂过《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出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等。本书分为8个部分:1897-1902起步、1902-1920开创、1920-1930发展
《数字出版发展的国际趋势与重庆市数字出版基地创新发展研究》主要研究数字出版发展的国际趋势与重庆市数字出版基地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具体而言,本研究共分为如下七个部分。分别为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与数字出版产业和数字出版基地相关的理论。第三部分:国际数字出版发展状况。第四部分:重庆两江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状况。第五部分:重庆两江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存在的问题。第七部分:重庆两江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策略。
本书研究以近现代图书出版社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主要论述了近代以来图书编辑责任的流变、出版社对编辑的要求、图书编辑的责任意识,详细介绍了图书编辑的工作任务,同时,作者还结合自身工作理念与实践经验,对图书出版与宣传过程中编辑的作用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探索。本学术专著内容详实,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望本学术专著的出版,能够引起图书出版领域广大学者与专家的共鸣。
作家与编辑,这是一个交叉的学科。在中国现代史文学上有许多作家,人们往往更多的是研究他们的创作成就、创作思想与创作特色,而很少关注他们于创作之外的文学编辑活动,更罕有研究他们所创办主编的报刊,以及这些报刊对当时社会运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本书则以他们的编辑为切入点,选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十二个作家: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闻一多、朱自清、瞿秋白、夏衍、丁玲、巴金,在广搜史料的基础上,研究他们编辑活动的历程,揭示他们的编辑思想与编辑特色,探论他们编辑报刊的宗旨与主张,
《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作者在大量梳理古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现代出版理论的指导下,对宋代书籍出版作了系统、全面、深入的历史研究,揭示了其物质、技术及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诸层面之意义。对宋代书籍出版研究学术史、宋代文明与书籍出版、出版体制及其生产、发行与贸易、书籍设计与插图、书籍美学、版权保护、出版经济等方面做了系统考察,拓展了宋代书籍出版研究领域,挖掘出诸多新史料并予以科学运用,体现了我国宋代书籍出版研究的新境界、新水平。
一位资深出版人,也是一位狂热的爱书人,二十年来探访世界*美二十一家独立书店,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用生命践行理想的书店人于历史和现实中鲜为人知的坚守故事。被跨国企业觊觎空间的的荷兰老教堂书店,被誉为英语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和乌托邦的法国莎士比亚书店,被BBC评为世界十大*美书店的中国先锋书店,专为妇女和儿童服务的日本蜡笔屋……二十一家独立书店无一不是美好时代的精神写照,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推动我们奋力前行,协助我们找寻心中完整的理想世界。期待一个个独立书店的朴实的经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