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六部分:万国来朝的贞观、此身合是诗人未、大唐的姑娘、不屈无畏的气节风骨、那场由盛转衰的大祸、文丞武尉。主要内容包括:三年都忍不了的灭国复仇
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我国西汉时期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但整体上还保留了通史的脉络。西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常说的强汉,指的就是西汉。它历经十二位帝王,在秦朝之后,重新创建了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西汉,是宽容的王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让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得以稳定。西汉,也是专制的王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渐将儒家思想推上正统思想的宝座。这个浓墨重彩的王朝,有多少精彩内容,又有多少我们不曾了解的细节,让我们走进西汉王朝,去寻
近代著名百科全书式学者梁启超于中国历史深有研究,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1901—1902年,他先后撰写《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除享誉史林的经典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外,他还写有多篇史学论文,涉及中国早期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人口、地理等多方面,多有创见,回应时代,影响超越学界。这些文章没有单独出版,本书将其搜罗集中,汇编于一体,虽为散论,但有助于了解梁启超学术思想变化的脉络,及其史学主张和史学研究之全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大分裂进入大一统的时段,七大强国之间的争战与合作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从三家分晋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变革和发展,真实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
辽朝,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余年。这个叱咤北方的草原帝国曾经两次入主中原,与宋朝南北对峙。辽又与宋、西夏成鼎立之势,三分天下而有其一。辽宋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两国维持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局面,然而在这期间,这个强大的帝国内部却遍布疮痍,母寡子弱、诸弟代立、骨肉相残、杀妻灭子的故事一直在这个强大的王朝上演!210年的辽朝到底演绎出了怎样的历史波澜,本书有你不了解的辽朝史。
本书是《那吉》一书的姐妹篇。在2016年退休后,我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触摸家乡的每一处风景,大人山、牛塘山、仙人塞海、清湾七星坑、那吉田野,到处留下自己的身影;走进每一条山村,且每到一处都写下文字,抒发自己对乡土、乡愁的感受,还拍下许多照片,与朋友们分享玩味;村头巷尾与村民交流畅谈,了解民事乡情,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劳动人民肃然起敬,饱含深情地歌颂了这土地上辛劳的父老乡亲。
12—18世纪,赣南山区经历了一个从“化外”到“化内”的变化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山区开发、地方动乱和国家认同。从宋代的“峒寇”、元代的“畲贼”到明代的“流民”和清代的“客家”,各色人群在赣南山区轮番登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身份转变。18世纪,赣南山区的开发基本完成,社会秩序也相对稳定下来,赣南地域社会成了“大一统”中国的组成部分。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变迁表明:“中国”是一种“观念”的产物,而“地域”则是认同“中国”的结果。
古人为何认为“天圆地方”? 殷商时期,“天圆地方”的盖天说深入人心。到了汉代,相对先进的浑天说成为主流。元代以后,帝王为了加强统治,限制民间老百姓对天文现象的观测与思考,将解释权掌握在朝廷手里,“天圆地方”又逐渐成为主流。 古人入仕为官后为何又追求做隐士?古人为何认为没有儿子等同绝后?古人为何越是贫穷越要生育? 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背后,都有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原因,或是迫于无奈,或是顺其自然,或是极端环境下的求生本能,或是文化习俗的适时发展。作者精选52个知乎热门回答,从历史上具体的人、事件
鸭池河为乌江流域之一段,地处贵州中部,位于贵阳市清镇市。河水穿山东行,劈出峡谷天险。河上建有东风电站大坝,将河水一分两段,高峡出平湖,紧靠东风电站下面便是鸭池河老街。全书分为红色足迹、光辉岁月、历史传闻、风土人情、特产美食五个篇章,记述了鸭池河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底蕴和淳朴的人文风情,随着岁月的脚步,它已凝聚成艰苦创业的历史丰碑。本书征引材料可靠,条理清晰,叙述严谨,具有较高的地方史价值,亦对中国革命史的宏大叙事具有拾遗补阙的意义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超级案例集。 本书为《华杉讲透〈资治通鉴〉》系列第22册,主要讲述的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到唐高宗登基的四十年历史。唐太宗即位后,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完善体制,史称贞观之治,奠下了大唐盛世的基础。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公元655年,高宗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武则天渐渐参政,高宗上朝,武则天垂帘听政于后,宫中内外称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