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基于生育的相关理论,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生育价值的视角探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偏离的根源。不仅研究了数量偏离,还分析了性别偏离、生育时间和生育时间间隔偏离。相比以往研究,本研究在研究视角、对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厘清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偏离背后的价值根源及其变动趋势,有利于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努力推动解决群众在生育养育方面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本书共分四编十四章。第一编讲授人口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了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中西人口思想和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发展。第二编讲授人口过程,涉及生育、死亡和迁移以及人口再生产过程,并介绍了人口转变的理论及中国人口转变实践。第三编讲授人口结构,涉及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质量、婚姻家庭结构和人口空间结构,并分析了与人口结构相关的问题。第四编讲授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讨论了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议题以及人口政策和人口发展战略。 第五版的特点有:第一,对章节篇目做了调整,删
本书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重要代表西奥多·舒尔茨的著作,也是舒尔茨在人力资本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他提出,人口质量以及知识方面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本书内容涵盖了贫困经济学、人口质量经济学、教育经济,以及人的时间价值经济学等内容。此外作者还对美国的教育、科研以及国际援助机构的混乱和扭曲现象进行了抨击。
当我们对生育这一热门话题广为讨论时,似乎更多的是在关注社会趋势、统计数据,探讨低生育率意味着什么,却很少将目光投向自己你是否曾因为来自长辈的压力、生育的负担、工作规划与人生发展而苦恼是否要孩子,或被迫要孩子?但需要意识到的是,过分忧虑生育问题这件事本身,会让我们忽略焦虑背后的内心感受,盲目地对是否生育做出决定。所以,与其逼自己在当下就做出判断,不如寻求一次与自己对话的机会。 我对生育的担忧究竟是什么?这种焦虑的情绪因何而来?问题在于生育本身,还是其他什么? 本书基于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结合大量
本书汇集收录叶明德教授近40年人口科学研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人口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第二章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研究。第三章人口与反贫困研究。第四章浙江人口发展与人口决策研究。第五章讨论人口社会学领域有关女性人口、人口素质、人口文化等内容。
本书是“70后”作者在观察“40后”父辈逐渐老去的过程中引发的关于“养老模式选择”的调研和思考。调研对象主要是武汉市选择不同模式(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以及各类养老院、养老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负责人和养老从业人员。全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国内外不同模式养老的现状;第二部分,提升关于老年的认知,破除一些关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第三部分,关注积极老龄化和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等。
在当代中国家庭转变背景下,本书从新人力资本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框架出发,系统考察了家庭转变进程对年轻一代健康资本、教育资本、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具体影响,探讨了当前中国未成年人的人力资本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书认为,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发展状况与当代家庭转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中国人口即将转入长时期负增长的发展阶段,重视新生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效率,需要从生命早期开始,关注先天及后天成长各阶段的发展,为人力资本的充分发展奠定基础。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我国中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一书在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融合水平整体不高的背景下,在梳理和总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中部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现状及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并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及其差异性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揭示中部流动人口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证分析和借鉴经验的基础上,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提出了中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有效路径,为实现流动人口高质量社会融合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本书以生命历程理论、人口迁移理论和代际流动理论为指导,以人口迁移为逻辑起点,探讨生命历程中人口迁移与代际流动的作用关系。本书主要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为概念界定和文献梳理;第三章为理论基础和政策背景;第四章为我国人口迁移特征事实;第五章为生命历程视角下人口迁移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第六章为生命历程视角下公共服务与人口动态迁移;第七章为生命历程视角下未成年时期人口迁移与代际收入流动;第八章为结论。本文基于微观调查数据,从生命历程的视角考察了我国人口迁移、公共服务、搬迁移民与代际收入流
《人口增长经济学》一书是当代人口经济学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代表作。英文版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分析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的种种人口经济现象和人口经济问题。本书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全面阐述了人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分别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经济诸多方面的相互影响和互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