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时空为线索,梳理了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百年发展历程。1840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本书时空的起点,商业教育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近代而迈进工业化进程的新阶段,由松散的民间行业教育发展到正规的学校教育;由单一的商科职业教育,发展到包括初等、中等、高等具有前后衔接的商业教育。高等商业教育发轫、嬗变的动因纵向离不开时代的变更,横向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同时,近代高等商业教育通过培养的新型商业人才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也通过教育制度的完善促进上层建筑的变化。由此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对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起着独特的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成果,其内容面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及教研工作者,覆盖教育的不同类型、不同学段。上篇为基本理论,系统探讨幸福教育的价值意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新时代幸福教育生态模式、思想体系等问题。中篇为主体对象,分别针对教师、婴幼童、普通中小学生、学困生、超常生、残障生、高校生、职教生开展幸福教育研究,研发了幸福教育测评系列工具,并对教师、学生、学校、班级、课堂和家庭的幸福感进行了系统测评,抽样调查摸清了中国教育的幸福现状,提出了对策建议。下篇为组织实施,重点探讨如何高效开展幸福教
课业负担重、教育内卷和极化,是近年来教育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什么我国学生的智力是拔尖的,课业负担是全球最重的,基础知识是最扎实的,但培养的顶尖人才却不是全球最突出的?本著作认为,在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将学生的智力资源和时间主要配置到已有知识的重复学习而不是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创新教育输在了起跑线上,是造成从0-1创新意识及能力折损和顶尖人才难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也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造成智力资源错配的根源是“唯分数”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破解应试教育,需要创设兼顾公平和效率的
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在优势,只有通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社会全体成员尽可能地享受到优质教育,才能成功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本书首先介绍了教育信息化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系,以及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措施、成效、问题及应对策略,以及信息化如何促进义务教育资源与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介绍了教育信息化与乡村学生全面发展和乡村义务
本书回顾了建党100年以来,党的教育理论与政策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全书共分六章,分别探讨了建党初期党的教育的复杂性,建国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思想与政策、教育发展战略的建立、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素质教育的推动、新时代教育的新发展等多项内容。全书不仅分专题清晰总结了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全面呈现中国教育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的作用及百年的成果,且从横向上突出了高考改革、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等重要事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为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建议。
以《宪法》(1982)的颁布为起点,以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标志,当代中国民办教育在这18年中完成了“必要补充”的使命。以2000年黄河科技学院升本为起点,以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和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为标志,当代中国民办教育在这18年中完成了“重要组成部分”的使命。之所以以黄河科技学院升本为起始标志,是因为中国的民办教育从这一刻起,真正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以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为起点,当代中国民办教
本书《论对等的人——对应生活教育理论视野中的人》,在沿用先前著作中的遮蔽性思维、对应差异思维的基础上,将对应定位思维推进到五线定位思维。本书对现行教育理论关于人的简单性概念,逐一进行了遮蔽性分析与对应改造;具体包括现行教育理论的外显性教育活动论关于人的概念、主观性教育活动论关于人的概念、教育根据论关于人的概念、教育目的论关于人的概念、教育形式论关于人的概念、教育功能论关于人的概念、教师优越论关于人的概念、教育对象论关于人的概念、教育内容论关于人的概念、教育机制论关于人的概念、教育途径论关于人的概
双减国策出而教育事业动。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是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政策一经出台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激烈讨论。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已有75年的教育老兵,顾明远先生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历次重大教育改革。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的丁瑞常博士就双减的前世今生,对其师顾明远先生进行了系列专访,形成本书。 本书不仅梳理了双减政策的来龙去脉和关键要义,并且就我国基础
本书汇集和探讨了全球化新技术下的高等教育、通识教育的融合与发展、产业经济与工程教育的互动及教育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主题。通过北京大学“大变局下未来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未来教育论坛观点碰撞和系列教育对话,期望挖掘和提炼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及有效实践。通过观点的分享和启迪,读者可能会更清晰认识到教育发展中的不同维度,也能认识到21世纪人才需要的能力类型,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书中提及的未来教育模式、中国基础教育K12阶段的教育改革、欧林工学院教育创新模式、“终身教育”模式、人才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教育扶贫逻辑机制、作用机制、学科机制、政策机制、实践机制和优化机制等层面发掘了教育扶贫的内在机理,构建了以教育为本原的“五位一体”精准化教育扶贫模型,阐明了教育扶贫政策的理念蕴含和未来接续,概括了西北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实践模式,多维度提出了教育扶贫机制优化的主要路径,探索了教育扶贫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要义,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权重测算法,构建了教育扶贫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测算应用,总结了教育扶贫的中国方案,阐释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