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背后的城市》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哲学小说,以生者对死者的拜访为主要情节,对生死问题进行探讨。 在小说的开始,罗伯特·林德霍夫博士乘坐火车来到这座位于大河背后的城市,他接到不知名的上级的委派,成为一座陌生的城市档案管理员,负责编写城市编年史。 这座城市目之所及是一片废墟,到处是地下墓穴,没有小孩,没有音乐,死气沉沉,城市里的人失去了活力与激情,像暗影一样,执行着无意义、重建和破坏性的任务,迷失在无限中,过着木偶般的生活。在这里罗伯特竟然遇到他认为已经去世的父亲和曾经的情人安娜,
2010年,费城的第一个春日, 阿加莎从监狱里逃了出来。 此时的她已经在里面老老实实地待了将近30年, 再过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刑满释放。 是什么,让她选择在这个时候冒险越狱呢?
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Pessoa)是20世纪杰出的葡萄牙语诗人,他传奇的创造实践持续地引发着世界文学界的惊叹。耶鲁学派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称此人在幻想创作上超过了博尔赫斯的所有作品,俄国语言学家、诗学家罗曼·雅各布森说:费尔南多·佩索阿应当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大艺术家相提并论,如斯特拉文斯基、毕加索、乔伊斯、布拉克、赫列布尼科夫、勒·柯布西耶,因为费尔南多·佩索阿集这些伟大艺术家的特点于一身。
《英国散文名篇选》为王佐良先生早年编译的一部英国散文选集。全书以时间为轴,对英国不同时代的散文名作加以梳理,涵盖十六世纪的史学类散文,十七世纪的随笔、人物特写,十八世纪的期刊论说和政论文,十九世纪的小品文和历史著作,二十世纪的文论、游记、科普文等,内容广博丰盈,文风平易而不平淡,既言之有物又言而有文。所选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逾四百年,纵览英国散文文体由始至盛的流变轨迹。
雨果的文艺理论论著既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重要的理论文献,也是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一个理论标本,今天对我们仍有思想材料的意义。雨果在多篇文学评论和作品序言中批判陈旧的伪古典主义,呼吁新时代需要新的文学,阐释文学的社会作用和诗人的社会职责。
一头沉默却永恒的银色小驴 一位忧郁而多思的柔情诗人 一曲献给南方故乡的悠长挽歌 《小银和我》是希梅内斯早期的代表作,由一百三十八篇简洁精美的散文诗构成,讲述了诗人和他心爱的朋友名叫小银的银白色毛驴之间互相陪伴的点点滴滴。他牵着小银,走过热闹的城镇、宁静的原野、茂密的树林,毫无保留地与它分享所思,向它袒露心声。诗人用亲切温柔的口吻,展现了对青少年时期故乡的回忆,描绘了一组西班牙南方的淡彩风情画。此外,本书还收入了诗人在同时期撰写的《叙事歌谣》若干,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诗人和他的创作风格。
本书对哈代小说中的音乐元素书写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探究音乐元素在哈代的小说叙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哈代小说中主要包含四种类型的音乐元素:歌词、歌唱、乐器演奏、自然音响,音乐元素书写在叙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人物的塑造、情感的表达、环境的烘托、情节的推动等方面。在内容方面,本书立足于对音乐元素概念的界定,挖掘各种类型的音乐元素在书写中的特征与功能;在形式方面,寻求音乐元素书写的跨媒介叙事成因、表征与机制,凸显其理论价值。
本书是一部充满奇思妙想的温情治愈系小说。朱莉亚有记忆以来,父亲一直在她人生的重要阶段上缺席。随着她慢慢长大,对父爱的渴望变成了对父亲的怨恨,父女关系降至冰点。两人鲜少见面、谈心,彼此意见也几乎没有交集。就在结婚前三天,忙着筹备婚礼的朱莉亚接到了父亲秘书的电话。如她所料,父亲不会来参加婚礼。但是这一次,朱莉亚必须承认父亲的缺席借口无可非难。他过世了。
本书是英国颇负盛名的小说家玛姬·欧法洛的长篇历史小说。故事发生在1596年的一个夏日,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小姑娘朱迪丝发烧卧床,双胞胎哥哥哈姆奈特到处找人帮忙,却一无所获。他们的母亲在一英里外的地方侍弄药草和蜂巢,父亲远在伦敦;二人谁都不曾想到将有一子活不过本周……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之子哈姆奈特在11岁时去世,四年后《哈姆莱特》问世,二者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科学科”是当今最具争议的学术焦点论题之一。人们是如何把知识塑造和切分为不同学科,如何改变或超越这些学科,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改变来创造新的知识形式的?围绕这些问题,英国利物浦约翰·莫里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英文与文化史教授乔·莫兰追溯了“跨学科”这一术语的历史和用法,讨论了诸如“学科的兴起”、“文学与文化研究”、“理论与学科”、“历史中的文本”、“科学、空间和自然”等重要话题,将“跨学科”这一术语与更广泛领域的文化表征相联系,为读者了解这一重要论题提供了绝佳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