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以研究明史尤其是明朝政治史著称,他对皇权、绅权和相权的研究超越同时代人,思想深刻,观点卓越,其代表性论文《论皇权》《论绅权》《胡惟庸党案考》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为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政治运作提供了门径和方法。另外,他关于海瑞罢官的研究,关于相权与皇权冲突的阐述,成为现象级事件。本书收录吴晗相关文章20多篇,作者文风清新活泼,考证严谨,集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政治的好读物,值得历史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本书以《国语》为切入点,通过对《国语》学史的梳理来呈现经学史的演变历程。作为一部经学序列中的边缘文献,《国语》是观察经学边界变动演化的浮标。因此,本书将《国语》置于经学史发展的宏大背景中,通过梳理《国语》在经学史演变过程中各个重要节点的不同境遇,特别是历代学者对《国语》不同的认知定位,寻找《国语》在经学史中的变动轨迹,并探求这种认知差异背后的经学史演变根源,以此确定历代经学的边界,进一步归结出经学史演变的内在机理,从而把握整个经学史的发展脉络。
本书分为六编,由作者长期积累的四十六篇学术论文汇集而成。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礼制、文化、人物、军事、思想与作者在一些重要学术会议上的发言,以及作者为他人作品所写的序和师友追忆等。此外,本书在论述这些史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对深化先秦时期的学术研究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左传》,最早被称为《左氏春秋》,是对孔子删订“五经”之一——《春秋》之经文进行内容及事实补充之传,与《春秋》经互为表里。直至西汉,《春秋》学见于官者清一色为《公羊》《穀梁》之学,《左传》在西汉属于私学,直至西汉末刘歆治《左氏》,而在刘歆之前,《左传》在经师儒生心目中不占地位,当然谈不上研究。“左氏”之学曾于西汉末立于学官,后复废,东汉复又立。直至宋末儒家经典“十三经”格局正式确立,《春秋左传》一直作为儒家经典重要经书之一,历代研究者不乏其人。然观其研究热度,对《春秋》的研究热度始终不及《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