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池河为乌江流域之一段,地处贵州中部,位于贵阳市清镇市。河水穿山东行,劈出峡谷天险。河上建有东风电站大坝,将河水一分两段,高峡出平湖,紧靠东风电站下面便是鸭池河老街。全书分为红色足迹、光辉岁月、历史传闻、风土人情、特产美食五个篇章,记述了鸭池河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底蕴和淳朴的人文风情,随着岁月的脚步,它已凝聚成艰苦创业的历史丰碑。本书征引材料可靠,条理清晰,叙述严谨,具有较高的地方史价值,亦对中国革命史的宏大叙事具有拾遗补阙的意义
传统村落是一种典型的乡村聚落,文化和旅游产业是推动传统村落乃至乡村地区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本书以北京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旅游管理、文化管理等学科的理论,运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北京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
本书通过对清代贵州黔东南地区一个以木材种植与采运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少数民族村寨加池的描述与讨论,揭示了加池寨以房族为核心的村落社会生活样态。通过官私文献的运用,详细探讨房族在自身发展、村落内部、村落之间及区域社会内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以加池寨为代表的清水江下游地区特色的房族发展模式、样态及房族在地方社会生活中表达方式的关注和探索,不仅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极具地方性特色的宗族个案,也为我们理解和解释清代以来清水江下游区域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和切入点。
上海的繁华辉煌,一开始是个“海上奇观”。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不仅由一个长江下游的县城,一跃而成东亚数一数二的国际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与“女性”共同挑战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西风中的资本主义,在上海长出最能代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中国的现代性不能不谈上海。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国家角色尚弱的20世纪初期,这个新富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为爱国志业
本书是首部对北京历史文化的本质属性做系统、深入、全面纵向剖析的著作,也是首部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特异性做大视角横向比较的著作。具有悠久、持续、递进、多元、一统发展特性的北京历史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是高踞于人类城市文明之巅的“人类文明圣殿”。它孕育了远古人类、现代黄种人、新石器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地方,堪称“中华摇篮”;它更是世界上一座从上古时代走来并且始终永葆大都市地位的城市,堪称“天下城”;它同时是不折不扣的“东方都”,在它红墙绿瓦的深处,蕴积着极为丰厚也极其深刻的东方文明内涵。
城市历史与文化,是城市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代表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髓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