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二版序:威廉·布莱克与约翰·班扬
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在当代中国的受众大凡有这两类:一为基督徒读者,他们以之为描述或引导基督徒灵性成长的灵修读物,作者叙写该梦境寓言的自觉目的也在于此——“我想写下众圣徒/ 在这福音时代的道路和征途”;一为英语文学爱好者或研究者,在他们眼中,这部“不期然”而成经典的贝德福郡补锅匠的狱中作品可视为梦境寓言、清教徒文学,或英国王政复辟时期文学的范本。
此二类读者,前者必定熟知早在19 世纪中叶便由基督教传教士引介入中国的约翰·班扬之名,后者对英国杰出版画家兼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更不陌生。然而,料想过英国历史上这两位相隔百年,志趣、天分、才情、背景迥异的文坛人物,其名竟可相提并论乃至联姻,这在两类读者中恐怕为数不多。事实上,在英语国家,情况亦类似。早在1941年纽约盘旋出版社(The Spiral Press)出的限量版《天路历程》的序言中,班扬研究权威乔弗里·基尼斯(Geoffrey Keynes)在开篇就说道:“约翰·班扬与威廉·布莱克这两个常见的英文名字到目前为止,还不曾见过一本书将其进行任何关联;双方之中任何一方都不会让人不可避免地联想到另一方,如同弥尔顿这名字总能跟布莱克这名字联系一起那般。”
当前这个译本,加入威廉·布莱克为《天路历程》所做的29幅水彩插图,意愿之一,就是首次借此让中国读者看到这份结合与联想的可能与现实。
埋没一世纪的布莱克 29 幅《天路历程》插画
威廉·布莱克以其杰出诗作及精美版画而闻世;同时亦为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但丁等文坛巨擘的精品以及圣经题材贡献画作,其中最常为人引用与研究的当数他为旧约《约伯记》(1805-1825)与但丁的《神曲》(约1824-1827)所做的插画。然而,这两次创作之间他还创作的另外一批作品却不甚为人所知,这就是1824年,在完成《约伯记》与开始《神曲》画作之前为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所做的29幅水彩系列画,目前收存于纽约曼哈顿区的弗利克美术馆(Frick Collection)。这批画作中全部完成的只有十二幅,其余都是不同程度的草稿,布莱克创作这批作品的最初目的何在,至今无从确切知晓。布莱克生前,这批作品也不曾出现在众多插图版《天路历程》的任何版本中。一直到 1941 年,这批水彩与素描诞生一百多年之后,它们才在美国久负盛名的古老画廊,纽约的诺德勒画廊(Knoedler Galleries)首次展出。也就在同期,这批画作首次作为班扬梦境寓言的插图与读者见面了。该版的《天路历程》版权归属“限量版社”(LEC, Limited Editions Club),1941年由纽约盘旋出版社印行,G.B. 哈里森编辑,乔弗里·基尼斯作序。该版的扉页上特别标明:“此版29幅插图系威廉·布莱克水彩画作,首次印刷。”
布莱克这批埋藏一个多世纪的画作的面世,首先归功于乔弗里·基尼斯,他祖父约翰·布朗博士是19世纪约翰·班扬贝德福郡教会的牧师兼约翰·班扬的传记作者。基尼斯在写于1941年3月“限量版”的序言中这样告知了这批画作的发现过程:他1928年发现了布莱克这29幅画作的存在,其收藏者是英国作家兼政要人物克鲁勋爵(Lord Crewe, 1858-1945)。基尼斯写道:
克鲁勋爵头一回告诉我这批画作的存在,大约是在1928 年。他答应将让我一睹为快,我自是期待不已。……我见到了一组精彩绝伦的图案……是布莱克所有作品中最美妙的一些水彩画。……很快我就决定,只要可能,必定让这组画作公之于众,让更多的布莱克仰慕者们获知。在克鲁勋爵的帮助下,终于一切安排就绪,目前这一卷册因此得以问世。
次年,也就是1942 年,纽约文物出版社(The Heritage Press)出了LEC 版的简缩版,这第二版再现了那29幅插图中的12幅已全部完成的作品,它们分别是:作封面的“约翰·班扬入梦”,其后是“基督徒埋头读书”“基督徒被顽梗和易屈追赶”“基督徒跌入灰心沼”“基督徒遭遇属世达人先生指使”“基督徒惧怕山上火焰”“基督徒敲窄门”“基督徒来到十字架前”“基督徒在凉亭”“基督徒从狮子旁经过”“基督徒与盼望逃离疑惑堡”“基督徒与盼望抵达天门”。
20世纪美国著名出版界撰稿人与藏书家约翰·T. 温特里奇(John T. Winterich,1891-1970)在该版前言中说,布莱克的这些画作乃“属天之作,构思与手法皆然”。诚然,布莱克的评家也多公认,他的任何创作,无论诗情或画景,其灵性或异象(visionary)维度皆可视为天赐(given)。约翰·班扬的天路客故事,最典型的风格也是spontaneous——浑然天成,正如他在“作者为本书辩白”部分的自述:“我想写下众圣徒/ 在这福音时代奔跑的道途” ,却“不期然变成一部寓言, 讲的是/ 他们的旅程和通往荣耀之路的故事”。这“不期然”(fell suddenly)显然也有始料未及、非人为设定的“天作”之义。那么,这两位近乎古典意义上神授创意的寓言与画作作者,一为生前屡遭误解的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画家与诗人,一为英国王政复辟时期几度身陷囹圄的贝德福郡补锅匠,二者如何在文本、意念与灵性或异象层面上通过《天路历程》达至联合,互为启明?
《天路历程》(精装典藏版)精选书摘
第一部 第二阶段
…………
我在梦中看到,释道者拉着基督徒的手走进一个小房间,里面有两个小孩,坐在各自的椅子上。大的叫急性(Passion),小的叫耐性(Patience)。急性一副烦躁不安的样子,耐性却十分安静。基督徒问:“急性有什么不称心吗?”释道者说:“他们的管家答应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但是要等到明年年初,他现在就急着要;而耐性却愿意等下去。”
这时我见一个人拎着一袋财宝向急性走来,把财宝倒在急性脚前。急性捧起财宝,乐不可支,还嘲笑耐性。可是,不消一会儿,急性就把所有的一切都挥霍光了,只剩下一身褴褛衣衫。
基督徒对释道者道:“把这事跟我讲解得更透彻一些吧。”
释道者说道:“这两个少年人都是有寓意的,急性指的是今世之子,耐性指来世之子。急性想抓住此刻、今年,也就是今世,就把一切都弄到手;世上的人就是这样,他们只顾眼前,恨不得占尽世上一切好处,不肯等到来年,也就是不肯等到来世他们身后那属于他们的福分。‘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这句俗语对他们的效力,远远强过关于来世益处的一切神圣见证。不过,你也看到了,急性迅速把所有的都耗费光了,只剩下一身破烂衣衫。这类人到了世界的末了,都会落到这地步。”
基督徒道:“我知道了,耐性才是真有智慧的,因为,第一,他等候那上好的福分;第二,当别人只剩下破衣烂衫时,他却拥有自己的那份荣耀。”
释道者:“不止这些,还可以加上一样,就是,那来世的荣耀是永不衰残的,而今世的这些都是转瞬即逝的(雅1:10-11;彼前1:24-25)。急性虽然先得了好处,却是没有资格嘲笑耐性的,因为耐性最后将收获那最好的福分。首先的必定要让位给末后的(可 9:35),因为末后的必定要到来;但末后的却无从退让了,因为没有别的可接续了。这样,先得到他那一份的人,过一段时间必定会把它花光,而最后得到他那一份的人却将一直拥有它。因此论到那财主,有话说:‘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路16:25)”
基督徒:“现今我明白了,不可贪图眼前的好处,等候将来的福分才是上好的。”
释道者:“你说对了,‘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18)话虽这么说,眼前的事物和我们肉体的喜好却是一对亲昵的邻居,而那眼不能见的未来事物与属世的欲望则格格不入,所以前两者一拍即合,成为盟友,后两者却永远都存在着天壤之别。”
我在梦中看到,释道者又拉着基督徒的手,领他到了另一个地方,那儿有一堆火正对着一堵墙烧着,旁边站着一个人,不断地往火上浇水,想把火浇灭。可火焰却越烧越高,越烧越旺。
基督徒问:“这又是什么意思?”
释道者答:“这堆火是恩典在人心里进行的工作。那个把水浇在火上,想把火弄熄扑灭的是魔鬼。你看到了,火焰照样越烧越高、越烧越旺,其中原因何在,你也来看看吧。”说着,释道者带他绕到墙后面。在那儿,只见一个人正举着一壶油,不断地(却是悄悄地)往火上浇。
基督徒问:“这是什么意思?”释道者答:“这位是基督,他不断用恩典的油持守住已经在人心里开始的工作。有了这油,不管魔鬼耍什么花招,他百姓的心灵里仍然是满有恩典(林后12:9)。你也看到了,他站在墙后维持着这团火,这是为了教导你,这份恩典的工作是一直在心中蒙保守的,只是人在受试探时不容易看出来。”
我又看到,释道者再次拉着他的手,把他领到一处景色宜人的地方,这里矗立着一座庄严宏伟的宫殿,一眼望去十分壮丽。基督徒见了,喜不自胜,他还看到殿顶上有人在行走,他们通身都披着金衣。
基督徒问:“我们可以进到里面去吗?”
释道者便领着他,登上宫殿的门。只见殿门口站着一大群人,都想进去,却又不敢进。离殿门不远,有一张桌子,桌子旁坐着一个人,面前搁一个本子、一瓶墨水,想进门的人就在那里登记名字。基督徒还看到殿门口站着不少顶盔贯甲的士兵,士兵对想要进门的人肆意制造伤害和麻烦,非此不能甘休。见此情景,基督徒有些愕然,其他人也因惧怕那些武装士兵而纷纷告退。就在此时,只见一个男子,面如坚石,向那坐着登记名字的人走去,对他说:“把我的名字记下,先生。”登记完名字,只见那人拔出宝剑,戴上头盔(弗6:17),向那些武装士兵直冲过去。士兵们拼尽全力,猛扑向他;但那人毫无惧色,又劈又砍,十分勇猛。最后,他浑身上下伤痕累累,也将企图阻拦他的那些人打得遍体鳞伤(参见提前 6:12)。终于,他在这一大群全副武装的士兵中杀出一条血路,直往宫殿奋力奔去。正在这当儿,只听得殿内传出欢悦之声,是那些在殿顶上行走的人发出的,他们欢呼道:
请进,请进,
永世的荣耀归于您。
就这样,那人进到殿中,也披上与他们同样的金外袍。看到这里,基督徒微笑道:“我想这回我的确明白其中的用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