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管理实践与创新论坛”构建了一个交流平台,让本土实践与思想的交流定期化、常态化。在此平台上,各位专家作者把自己的观察感悟、思考成果、疑问困惑拿出来,或分享交流、或碰撞切磋、或合作攻关,一起走出本土管理的大未来!
本土管理实践与创新论坛,是由100多位本土管理专家联合创立的企业管理实践学术交流组织,旨在孵化本土管理思想、促进企业管理实践、加强专家间交流与协作。
这些专家来自各行各业:快消品、零售、医药、白酒、工业品、家居建材、农业……或者专注于不同的领域: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组织运营……或者担任不同的职务:公司创始人、独立董事、品牌总监、区域经理、运营总监、人力资源经理……
论坛每年集中力量出一本书,汇聚各位专家一年的思考和实践,把原创、前沿、实战的想法通过征稿的方式贡献出来,集结成册,贡献读者。
不确定时代的自组织管理
施炜
近来,在互联网的大潮下,自组织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海尔内部创客式的组织变革,体现了自组织的理念,更使这一组织形态,以及基于它的管理理念、方法有了强烈的实践和借鉴意义。
一、“自组织”的五个特征
“自组织”可以是名词,比如我们说“这个企业是一个自组织”;也可以是动词,比如“海尔公司正在自组织内部的结构”;甚至可以是形容词,比如“这家企业很‘自组织’”。它的基本含义是:一个系统——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社会的,通过系统中低层次单元或元素的局部互动和协同,在不存在外部特定干预和内部统一控制的条件下,从无序变得有序(或从有序变得更加有序),即形成新的结构及功能有序模式。
上述定义,不少朋友可能(平时对复杂系统理论不太熟悉的)还是难以理解。具体来说,自组织具有以下特征。
(1)自组织具有“1+1+1>3”的系统效应,即人们常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种效应,系统理论称为“涌现”(过去常称为“突现”)。公式中的“1”,是组织中的个体或局部群落,相对于组织整体,它们是“较低层级的”。通过某种纽带和机制将它们联结起来并使之相互作用和协同,就能产生个体无法企及的整体、系统功能。这是合作的奇迹,是一种非零和、共赢的局面。但“1+1+1”为何能大于“3”?当组织属于灰色和混沌系统时,机理是不清楚的,过程也难以分解和还原。这正是组织的魅力和奥妙所在,也是管控难题的渊源。
(2)自组织就控制方式而言,不是集中控制的,而是分布式控制的。“分布式”一词用途很广泛,比如“分布式能源”、大数据中的“分布式计算”等。分布式控制,不同于传统科层组织通过一个控制中心控制组织的方向、运行过程及功能实现,它是去中心的、分散的、多中心的控制。此时,组织中的次级或局部单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自我控制、自主应对变化、自主修复和生长。需要指出的是,分散式、多中心并不意味着组织内部相互离散和割裂,不是“土豆式”集成和诸侯格局,而是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种联系表现为复杂、多向、立体的网络状态。
(3)自组织的变化来自于低层、局部和边缘。由于分布式控制,因此组织的变化不是源于中心和上层,而是起始于小环节、小变量、低层级单元及主体结构的边缘。不仅如此,局部小的变化有可能引发组织的整体性、根本性(颠覆性)的变化。当组织“自组织”地演化到临界值(“从量变到质变”的边界)时,某一个小变量极微的增量就有可能导致系统剧变。
(4)自组织演变的轨迹通常是非线性和突变的。所谓“非线性”,主要是指因果关系不清晰、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变动比例不对等、事物之间的联系复杂多维。而“突变”则是变化在时间、地点、方向、范围、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或不太知道变化何时发生、何地发生、因何发生、后果如何等问题。非线性关系和突变,与分布式控制、多中心有关,同时源于复杂系统立体、网络化的传感、传导和传输机制,它是局部变化引发整体变化的重要机理。
(5)自组织具有自我修复和自我演化的属性。一个组织,当能量耗散殆尽、陷入死寂状态时,只要是开放的状态,与外部发生能量、信息的交换,就有可能起死回生、重新恢复结构和功能。组织内部的运行、成长逻辑(密码和机制)在一定条件下总是能让组织轮回再现并进化成长。尤其是有机生命体,如带有基因的一粒种子,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就有可能生根、开花、结果,并衍生出草地、森林、动物,直至演化出整个生态。近年来,随着杭州西湖周边环境改善,苏堤边居然有了野猪的踪迹。人们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这是大自然自组织(造化)的小小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