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弹塑性分析在结构设计中的理解与应用》以数值仿真技术特征为切入点,从数值模型建立、数值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解读等几方面,全面介绍了动力弹塑性分析的背景知识、计算原理和应用方法;对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研究探讨,并以实际工程为基础,通过对比不同分析软件,对动力弹塑性分析在工程中的设计与研究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案例资料。
《动力弹塑性分析在结构设计中的理解与应用》既可作为工程设计人员快速了解并掌握动力弹塑性分析基本知识的工具书,也可供专业从事分析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张谨,1970年10月生,江苏苏州人。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研究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联邦)结构工程师学会会员(MIStructE)及注册结构工程师(CEng);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建筑学会会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钢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生态建筑与复杂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结构工程设计及研究工作,主持承担了多项大型复杂工程设计及科研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出版专著1部: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5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1项、苏州市科技进步奖2项。
杨律磊,1987年04月生,安徽池州人。江苏省生态建筑与复杂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超高层、空间结构设计工作及结构工程技术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7项,软件*作权2项,获苏州市科技进步奖1项。
序一
序二
前言
主要符号
第1章 动力弹塑性分析概述
1.1 数值仿真技术的应用
1.2 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
1.3 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定义与理解
1.4 常用动力弹塑性分析软件对比
第2章 数值模型
2.1 概述
2.2 基于构件的模型
2.2.1 支撑失稳后力学模型
2.2.2 铅芯橡胶支座恢复力模型
2.3 基于截面的模型
2.3.1 分布塑性铰
2.3.2 集中塑性铰
2.4 基于材料的模型
2.4.1 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
2.4.2 钢材本构模型
2.5 滞回规则
2.6 几何非线性
2.6.1 分析方法
2.6.2 P-△和大变形理论
2.6.3 软件应用
2.7 整体数值模型建立
2.7.1 基于MIDASBuilding的数值模型
2.7.2 基于PERF-RM-3D的数值模型
2.7.3 基于ABAQUS的数值模型
2.8 地震作用输入
2.8.1 运动方程建立方式
2.8.2 地震激励下的运动方程
第3章 数值分析方法
3.1 振型叠加法
3.1.1 FNA方法
3.1.2 悬臂柱的动力非线性分析
3.1.3 隔震系统的动力非线性分析
3.1.4 FNA方法应用案例分析
3.2 直接积分法
3.3 隐式方法
3.3.1 Newmark-β法
3.3.2 多自由度表达式
3.3.3 Wilson-θ法
3.4 显式方法
3.4.1 中心差分法
3.4.2 方法特点对比
第4章 分析结果解读
4.1 宏观分析结果
4.1.1 内力指标
4.1.2 位移指标
4.1.3 能量指标
4.2 微观分析结果
4.2.1 基于ABAQUS分析
4.2.2 基于PERFORM-3D分析
第5章 应用研究探讨
5.1 构件的数值模拟探讨
5.1.1 数值积分点选择
5.1.2 连梁的数值模型
5.1.3 楼板的数值模型
5.2 基于ABAQUS软件的研究
5.2.1 显式分析时间步长
5.2.2 质量缩放
5.2.3 能量平衡
5.2.4 钢筋/钢管混凝土构件模拟
5.3 基于ABAQUS软件的二次开发
5.3.1 显式材料子程序
5.3.2 隐式单元子程序
5.3.3 前处理二次开发
5.3.4 后处理二次开发
5.4 一些问题的探讨
5.4.1 钢支撑模拟
5.4.2 连续倒塌模拟方法
5.4.3 纤维梁应用
5.4.4 结构阻尼选用
5.4.5 阻尼模型的敏感性
5.4.6 结构耗能能力
5.4.7 延性设计与抗震性能指标
第6章 动力弹塑性分析案例
6.1 太原国海广场工程
6.1.1 工程概况
6.1.2 基于ABAQUS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6.1.3 基于MIDASBuilding弹塑性时程分析
6.2 康力电梯测试塔工程
6.2.1 工程概况
6.2.2 基于ABAQUS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6.2.3 基于PERFORM-3D弹塑性时程分析
6.3 苏州中心广场工程
6.3.1 工程概况
6.3.2 基于ABAQUS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6.3.3 基于PERFORM-3D弹塑性时程分析
6.4 苏州现代传媒广场工程
6.4.1 工程概况
6.4.2 基于MIDASGen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6.4.3 基于PERFORM-3D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6.5 框架-偏心支撑体系在高烈度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6.5.1 工程概况
6.5.2 结构体系选型
6.5.3 性能目标
6.5.4 多道抗震防线
6.5.5 弹性计算整体指标汇总
6.5.6 地震时程分析
6.5.7 消能梁段设计原则
6.5.8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