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介绍发达国家电子废弃物管理政策;
★研究提出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目录评估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建立包括政策方案评价、执行过程评价和行业发展评价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经济学模型对政策对产业和经济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提出目录动态调整机制,运用所建立的筛选体系和方法对首批目录和调整目录进行了系统验证;
★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委托项目
★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系统研究发达国家电子废弃物管理及我国废弃电器电子回收处理政策
★提出完善相关政策的建议
曲凤杰,就职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特约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近年来主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资委、国开行等单位委托课题60多项,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十多项,在国内外公开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近20部。主持的重大项目包括:国际产能合作的思路、重点及对策研究;中印战略经济对话的机制设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趋势、影响及战略对策;“一带一路”下中国与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双边合作规划纲要及研究;中国与缅甸、老挝、也门等国别援助指导意见;中央企业“十三五”规划思路研究等。
国 别 篇
第一章 美国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政策研究
一、美国废弃电子产品管理法律概述
二、美国废弃电子产品目录比较
三、美国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相关方的责任
四、美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金模式
五、不同制度下美国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效果分析
六、中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管理范围及立法依据比较
七、中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政策差异
八、美国的经验及借鉴
第二章 欧盟废弃电子电气产品回收处理政策研究
一、欧盟WEEE指令的进展、现状及问题
二、新WEEE指令的主要变化
三、新指令转换情况、回收管理体系和具体政策调整
四、欧盟WEEE指令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五、对完善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政策的启示
第三章 日本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政策研究
一、日本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二、电子废弃物回收及再利用的相关立法
三、日本回收处理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四、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五、 日本政策体系的主要特点
六、对完善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政策的启示
评 估 篇
第四章 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管理政策及评估方法
一、现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相关政策分析
二、政策评价的意义
三、国外政策评价方法
四、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管理政策评估基本框架
第五章 2013年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价
一、行业发展评价
二、政策方案评价
三、执行过程评价
四、政策的社会福利影响评价
影 响 篇
第六章 政策对生产行业和回收处理行业影响的机理
一、基金征收的理论依据
二、基金征收对目录产品行业的影响机理
三、分析方法及模拟结果
第七章 政策对相关生产企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对相关电器电子生产企业的影响
二、对“四机一脑”相关行业的影响
三、对相关电器电子生产企业和行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八章 对相关处理行业和回收渠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对相关回收处理企业和行业的可能影响
二、对相关处理行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三、对回收体系建设的影响
第九章 基于目前实证结果的经济学分析
一、对不同类产品政策实施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的分析
二、对处理企业更多选择扩张产能而非加强研发的分析
三、对补贴未能有效引导企业从事深加工环节的分析
四、对回收渠道和许可企业回收量之间关系的分析
第十章 基金政策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
一、现有政策对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已经发挥了明显的
积极作用
二、诸多因素对政策实施效果形成一定制约
附件1:“基金政策对生产企业和处理企业的影响”调查
问卷分析报告
附件2:对电器电子生产企业的调查问卷
附件3:对回收处理企业的调查问卷
附件4: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名单
目 录 篇
第十一章 目录动态调整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
一、国外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目录及筛选概述
二、构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目录动态调整系统的思路
第十二章 目录产品动态调整工作程序及内容
一、确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基本库
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目录一级筛选
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目录二级筛选
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目录三级筛选
五、目录产品复审
六、小结
第十三章 目录动态调整系统验证
一、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基本情况
二、目录动态调整系统验证及应用
三、小结
第十四章 关于目录动态调整的建议
一、目录动态调整的基本原则
二、目录动态调整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机制和组织保障
四、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对 策 篇
第十五章 基于现行基金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不断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二、进一步完善基金征收政策
三、逐步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
四、探索注册制,加强对回收处理系统的信息管理
五、加强对销售商、消费者等相关者的约束
六、引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价值
七、发挥政策对生态设计和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
八、改许可制度为认证制度
第十六章 基于B2B的生产者责任机构制度设计
一、新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新制度目标可达性分析
三、政策总体效果和不确定性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