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自传》记载了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一名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外交家的一生,并为人们树立了一个献身于公益事业的榜样。全书如实记载了其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特别是种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他认为给他的*高奖赏莫过于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自己的工作所产生的辉煌成果。这是一位经历人生沧桑、也拥有非常精彩人生的老人,他以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娓娓道来。
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历史上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他还是杰出的外交家、出版家、作家和社会实业家。他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创办了《宾夕法尼亚报》,有《电学实验与研究》《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穷理查历书》和《富兰克林自传》等,其中,《富兰克林自传》是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历经两百余年而不衰的励志奇书,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富兰克林大事年表
《富兰克林自传/中小学生课外必读文学经典》:
我常常回想我的幸运经历,每次总会情不自禁地说,如果让我再选择一回,我肯定愿意从头到尾再活一遍,只不过还得要有作家享受的那些权益:在生活再版时把第一版的某些错误予以修正。如果可以的话,除了修正差错,我还想把一些险情变故修饰得更顺心如意一点。即便这个想法无望实现,我仍然乐意接受重演生活的机会。不过,既然不能指望再活一次,只好退而求其次地将人生百味诉诸笔端,让它经久不衰、越陈越香,这也是最接近再活一遍的做法了。
当提笔写起自己当年的丰功伟绩,我也难免和其他老年人一样津津乐道。尽管有的人是出于对年长者的尊敬勉强听一听,但还是想按照这种方式做,我这样做不会使他们生厌,因为这番话读或不读,全凭他们的意愿。最后,我这样也许会大大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还是先承认为妙,因为矢口否认我的虚荣心估计也没人会相信)。实际上,我听见或看到的文章很少以“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之类的话语为开场白,但紧接着无非就是一些自我吹嘘的言语。尽管人们自己都爱慕虚荣,但大多都把厌恶集中在别人的炫耀狂妄上;然而,无论虚荣体现在何人何处,我对其总是宽容以对,因为我坚信,这样的做法不管是对有虚荣心的人还是对与他相处的人,往往都是有裨益的。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有人将自己的虚荣当作人生的一大慰藉而感谢上帝那也不足为奇。
谈到感谢上帝,我满怀谦卑地认为,应当把所提及的过去的幸福生活归功于上帝的恩赐和眷顾,是他开恩指点我运用这些方法并获得了成功。这种信念让我满心期冀,尽管不应妄断上帝还会赐予我同样的福祉,使我继续得享幸福,抑或使我在遭受和他人一样来自逆境的致命考验时,依然经受得住:只有上帝知道我未来命运如何,他会一直祝福我,即使这种福祉是以苦难的形式赐予我的。
有一次,我的一位伯父(他也同样有搜集家族轶事的爱好)把一些笔记塞到我手里,提供了一些有关我们祖辈的详细资料。我从这些笔记中得知,我们家族在北安普顿郡埃克顿教区居住了三百多年,至于以前还住了多久,就不得而知了(“富林克林”原先是平民阶层的名称,当时全国人都在取用自己的姓氏,或许在富兰克林这个名称被他们沿用作为姓氏的时候,我们家族就开始在此居住了);家族还拥有大约三十英亩的自由地产,兼营铁匠生意,这门家传行业一直传到伯父这代,都是由家中的长子来继承这门手艺的,伯父和我父亲都遵循了这一家族传统。当查阅埃克顿的户籍簿时,我发现只有一五五五年以来关于祖辈们的出生、婚嫁和丧葬的记录,没有保存此前的户籍登记。从中我还发现,我的直系祖先往上连推五代都是幼子,我则是幼子的幼子。我的祖父托马斯生于一五九八年,一直居住在埃克顿,直到他年事过高不能打理事务,才搬到儿子约翰家里居住。约翰在牛津郡班伯里镇当染匠,我父亲曾跟着他当学徒。我的祖父后来在那里与世长辞,并在当地安葬。我们在一七五八年还瞻仰过他的墓碑。他的长子托马斯住在埃克顿的祖宅里,临终他把宅子和田产留给了独生女儿。
她丈夫是一个姓费舍尔的韦灵伯勒①人,后来他们把遗产变卖给一位伊斯特德先生,如今此人已是那里的主人了。我祖父共有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分别是托马斯、约翰、本杰明和乔赛亚。碍于眼下资料并不在手边,我只好尽可能地给你描述一下他们的情况,如果那些资料在我离家期间没有丢失的话,你可以在其中找到更多详尽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