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永恒:程朱理学与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比较/卓越学术文库
定 价:36 元
丛书名:卓越学术文库
- 作者:魏艳枫 著
- 出版时间:2016/8/1
- ISBN:9787564531652
- 出 版 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244.65
- 页码:19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在本体论部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提出作为终ji存在的理与梵的存在;在心性论部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认为终
极存在存在于个人之中,而修养论部分展示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各自不同的找回终ji存在的方式。而实现了与终ji存在的合一,理学与吠檀多哲学也就都达到了它们各自的目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合一。全书围绕终ji存在、实现终ji存在展开,显示了理学和吠檀多哲学在自然的观念、人的观念、心的观念、身体的观念、灵魂的观念、生死的观念等许多方面的相同与不同。
生命的美与永恒的美
我曾远望空中的烟花和天上的明月,烟花绚丽多彩却在顷刻之间逝去,明月亘古长存却远离人间、悄然无言。生命的美像烟花,多姿多彩地绽放,可是,不久之后就会消亡;永恒的美像明月,皎洁纯净却不可触及。
生命是儒家哲学的主题,永恒是吠檀多哲学的主题,儒家哲学始终围绕现世人生展开,吠檀多哲学却以来世为指向。吠檀多哲学认为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今生只有作为达到来世的手段才有意义,生命是一座桥,人活着的目的是走到桥的那一边,当走到桥的那一边之后,就要把桥舍弃,在桥上时也要始终想到桥的对岸。《摩诃婆罗多》说,即使拥有大地上所有的一切,也不能解除衰老死亡之苦。印度人认为,人之所以会有烦恼的根本原因是人有生命,所以,印度人要将生命取消,来实现烦恼的根本消除。印度人怕死亡之后会有另外一个生命,而这另外一个生命会带来新的烦恼,所以印度人希望人永远死去不再出生,这也就是吠檀多哲学追求的解脱。儒家哲学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本身,没有人生之外的意义,所有形而上学观念的建构都是为人生本身服务的,眷恋人生之外的世界是因为没有坚实地将脚站在大地上。中国儒家思想家认为充实地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不会为死亡而感到遗憾的,人会为死亡而感到遗憾是因为生命有尚且不够完美的地方,充实度过一生的人也不会想到来世,人会想要来世是因为今生中有遗憾,如果今生中没有遗憾,死后的世界也就不重要了。中国思想家始终着眼于今生,将死后世界的问题都归人生前的世界,由看得见的世界进入看不见的世界;而印度思想家却将今生的一切问题归人前生和来世,认为看得见的世界是看不见的世界的幻影,好像光芒四射的水泡漂浮在黑夜的水面上。肯定人生和否定人生这两种人生观导致了人世间和出世间两种生活方式。
有人说中国哲学中只有一个世界,没有两个世界,我不同意。宋代理学家同样建构了一个形而下的世界和一个形而上的世界,中国哲学也是有两个世界的,这一点与印度吠檀多哲学是相同的。宋代理学同样有一个不为实际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束缚的永恒世界——理世界,就像吠檀多哲学有一个脱离一切实际事物的梵天世界那样,中国哲学同样是有两个世界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超越观念的。但是,与印度哲学不同的是,中国哲学家所创造的理世界是为现世人生服务的,是因为现世人生的存在,理世界才有意义。印度的梵天世界却不是由于人生的存在才有意义的,而是由于否定人生的意义才有意义。理是人生的极限,而梵却是人生的反面。人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就会创造出与它相应的终极存在观,而不是相反,先有一个终极存在观,然后围绕这个终极存在观形成生活方式。儒家哲学一贯的积极人世的主张使儒家思想家形成了理这种终极存在,印度教出世间的主张使吠檀多思想家形成了梵这种终极存在——理是人世的理想,所以理学的目的是要让人成为圣人;梵是出世的理想,所以吠檀多哲学的目的是要给人解脱。中国哲学以现世人生来否定现世人生之外的一切,王阳明说:“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只要完全专注于生活本身,生活之外的就都不存在了,或者说被包括于生活之中了。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切,所有高远的形而上的见解都可包括在这日常生活里,认真过日常生活就是领悟形而上的见解,而所有形而上学观念的领悟都是为了让日常生活过得更好,不存在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印度哲学却认为形而上学观念的领悟是为了让人终结日常生活,只要人还在过人伦日用的生活,他就永远不会与形而上学的观念合一,遮蔽形而上学观念的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要领悟形而上学的观念就要把日常生活舍弃。
魏艳枫,河南洛阳人,1980年12月16日生,浙江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哲学,发表文章14篇,主持厅级项目两项,参与国家项目一项。
笫一编本体论
第一章理与梵
第一节生与无生
第二节实与虚
第二章万物之本
第一节绝对一元论与相对一元论
第二节现实世界与终极存在
笫二编心性论
第三章性与最高我
第一节本初的善
第二节气蔽与附托
第四章性与心
第一节心体
第二节心的发动
第五章心与身
……
第二节 气蔽与附托
恶是什么?恶只是对善的误读。爱是生命均衡燃烧时所发出的淡蓝色的火焰,恨是生命的伸展受到阻碍时发出的红黑色的火焰,它们是一个钱币的两面。恶是相对于正性的存在而言的负性的存在,实际上没有一种叫作“恶”的东西,就像实际上没有黑暗,黑暗是光明太少、少到人觉不出光的存在的状态;实际上没有寒冷,寒冷是热量较少、少到不够温暖人的状态。
理的世界中有方形之理,但是却没有“不方”这个理,“不方”是相对于“方”的一种负性的存在,是由于方形没有依照方之理而产生的,是方之理在气中的缺失造成的,宇宙间不会先有一个“不方”之理,然后按照这“不方”之理去产生许多不方的方,“不方”是相对于“方”的不完备,是恶,说起不方总是相对于方来说的。如果人的一条肢体残废了,这是恶,但是,这是相对于完好的肢体而说的,是与完好的肢体相比这一个肢体显得不够完好,也就是说,它没有充分显现出完好肢体所应具有的理,但是,这个肢体多少还要依照它的理,如果它完全不依照了,它也就不存在了,说不上完好不完好。每当恶出现时,就意味着本来的理的缺失,这一事物没有完全依照它的理就是恶,可是,一种事物不能完全不依照它的理,完全不依照,这事物就不能存在了,就化为虚无了,恶是对本来的存在状态的破坏。理的世界是绝对的善,灾难、丑恶、污秽、残忍等在理的世界中都是不存在的,没有与它们相对的理,就像没有“不方”之理那样,这些都是由于和平、美好、仁义被破坏了而出现的。一个本来应该有仁义的人缺少了仁义,于是,他就成了一个残忍的人,可是,他不能完全没有仁义,孟子说,即使再残忍的人心里也还有善念,只是他缺少仁义的程度让人震惊,于是,他就成了残忍的人。一个不道德的人是由于道德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才被叫作不道德的人,可是,他不能完全地没有一点道德,人们说他不道德时也是以道德为标准、相对于道德而说的,说他不符合道德,没有一个真实的“不道德”。
既然宇宙间的一切都是梵,除了梵没有别的东西,那么所有的力量都应当是梵的力量,即使那些我们认为不好的东西也是,误认绳子为蛇、误认海市蜃楼为真景固然是不好的,可是,蛇本身就是绳子,海市蜃楼本身也就是沙漠之影,梵就是宇宙本身,只是人们将它误认为宇宙。最为修道人所排斥的欲望就是向神伸出的手臂,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本身就表明人需要梵、只需要梵,无止境的欲望说明世上任何东西也不能满足人,只有与无限合一才能给人满足和幸福感。可是,人将无限误认成了身体、精神等物,于是人才会一再追求这些东西,人们的好色、贪婪、贪生怕死最终都是对梵的追求,只是用错了方式。人的贪婪是无止境地攫取,这是一种无限地扩大自己的愿望,它表明人想突破自己有限的躯壳,这还是对无限的、无我的追求,是在黑暗中喑哑者的对梵的渴望,就像岩石中的各种基本粒子的运动是渴望着要成为生命那样,最终它还是对神的向往。没有什么是坏的,坏只是由于人误用了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