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新的经济数据,在保持“把注意力始终放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这一风格的前提下,对博弈论、网络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做了重点论述,对前沿的实践及理论成果,如国际化外包、股息税改革、品牌价值以及行为经济学等也给出了新的介绍。
本书内容是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但笔者希望首先能够借助前言部分对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做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梳理。
广义上的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我国的高鸿业教授在其著作中就指出,西方经济学本身指代了所有与经济问题有关的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其中包括教科书、官方文件、私营经济记录、专业或非专业书籍、报纸杂志的文章和报道等。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但上述列举的文献也好,资料和统计报告也好,都不过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本身的载体,其中的理论知识才是笔者愿与同学们在本教材中学习和探讨的重点。
回顾经济历史,尤其是逝去的20世纪,我们会惊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们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北美、西欧、东亚等地区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步入富裕国家的行列。但人们确实面对经济的动荡时期,往往不禁要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否能拯救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历史上各位杰出的经济学家从市场运行中不断提炼出的思想精华和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普及,真解决了不少当时面临的颇为棘手的现实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各个时期的经济学理论,无一不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某种反映,虽然它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经济思想,反映的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问题;中世纪经济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对封建社会关系的思考和研究;近代初期的重商主义学说,是针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学说;而随后的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则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经济生活进行了研究。
自从奴隶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就离不开阶级的划分,而经济思想和学说也就必然反映不同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的利益。一般来说,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总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和支配思想,它们通常是为解决统治阶级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而做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是为巩固本阶级的经济和政治服务的;而代表被压迫和被剥削阶级的经济思想或学说,通常是那个时代的支流思想,甚至是异端学说,它们通常专注于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的弊端和矛盾,提出各种不同的改革或革命的主张。而这种主流和支流、正宗和异端的地位,又会随着社会革命的进行和时代的演变而变化,主流变成支流,正宗变成异端。例如,国家干预主义在重商主义时代是盛行的主流,到了古典经济学时代成为异端,再到凯恩斯主义时代又回归为主流。当然,虽然同样称为国家干预主义,但这并非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更高层次和内涵的重复。又如,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反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经济学说总是同时并存、相互斗争的,一刻也未停息。同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先驱学说相对立的是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同古典经济学相对立的则是成熟和发展的空想社会主义,当然还有反映无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另外,德国历史主义经济学虽然也是资产阶级学说,但是更多反映的是“后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同“先进”英法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相对立。
正是在这些冲突、争论之中,西方经济学的体系愈加完整,但这也意味着其中理论数量的众多,对各个理论使用的条件和具有的作用也需要做出严格的划分和限定。其中,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按时代脉络可以划分为:第一阶段是前古典经济学,包括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经济思想、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以及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第二阶段是古典经济学,包括18世纪下半期的斯密经济学、19世纪初期李嘉图和萨伊等人的经济学、19世纪中期的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这是产业革命前夕到第一次产业革命完成和初期发展阶段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学说;第三阶段是新古典经济学,包括始于19世纪70年代初期的边际革命,以及到19世纪90年代出现的马歇尔经济学,这种经济学的支配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第四阶段则是当代经济学阶段,学术界一般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出现为这一阶段的开端,直到现在,各国的经济学家仍然在为该学科的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笔者力图在本书中重点对这些主流经济学中所包含的微观经济学思想理论进行介绍,并引导同学们进行自主的思考和讨论。笔者同时更希望同学们能够以这本书为一个出发点,产生对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兴趣。要知道,当今的经济学正处于一场新的革命之中,其中的种种变化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学中新的“主流”——这场革命始于半个世纪以前西方经济社会经历的一场慢性的波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是“停滞”,50年代和60年代是“膨胀”,70年代和80年代是“停滞膨胀”,而90年代以来则是“既不停滞又不膨胀”。与此相应,凯恩斯经济学似乎也经历了一轮慢性波动,30年代和40年代是“开创”和“拓展”,50年代和60年代是“成熟”,70年代和80年代是“扬弃”,90年代以来则是“回归”。如何解释上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长波”?而新的“长波”又是什么?汽车主导产业群被微电子主导产业群替代之后,“实物资本”经济周期是否会让位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周期?2008年“金融风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新型危机?贸易逆差、汇率走弱乃至油价畸高为什么能够同强势增长的经济并行不悖?而在本书重点讨论的微观经济学方面,也有新的问题亟待解决,“(软件)版本”“锁定”“捆绑”“网络效应”“企业新边界”“需求方规模经济”等研究点都有待锐意开拓、形成共识并创建新的体系。
笔者最后建议,各位同学在学习过西方经济学后,能够利用所学反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在现代发展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领域,值得关注的经济学命题可谓更多并更有价值。例如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逻辑步骤、新兴经济体与成熟经济体接轨中的红利分享模式、从模拟市场切换到成熟市场的临界条件和成功关键等。随着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迅速崛起,类似的问题都正在向现有经济学理论提出更严峻的挑战。
笔者由衷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本教材中有所收获。而微观经济学将是同学们步入经济学殿堂的第一阶。此外,笔者在此对帮助完成这本书的学生、同事和领导,以及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们为这本书所做的努力已经充分体现在全书中。关于本书中可能出现的谬误之处,欢迎大家指出,而责任全由笔者一人承担。
杨大鹏,男,1969年7月出生,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现工作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系,副教授。主要教授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近年来在省部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完成课题3项。
第一章绪论——微观经济学初探
第一节什么是经济?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节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二、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第三节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作用是什么?
第四节微观经济理论的应用及其局限
第五节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第二章供给和需求
第一节什么是市场?
第二节需求
一、个人需求的决定因素
二、需求表与需求曲线
三、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
四、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供给
一、个人供给的决定因素
二、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三、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
四、供给曲线的移动
第四节市场机制
一、均衡价格
二、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第五节完全竞争市场
第六节市场的配置资源能力
第七节政府干预的结果——价格控制
第三章弹性
第一节弹性是什么?为什么引入弹性?
第二节需求弹性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二、需求曲线的种类
三、卖方总收入和需求的价格弹性
四、其他的需求弹性
第三节供给弹性
一、供给的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二、供给曲线的种类
第四节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
一、需求
二、供给
第五节了解和预测改变市场状况造成的结果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
第一节消费者偏好
第二节预算约束
第三节消费者的最优化选择
第四节显示性偏好
第五章消费需求理论
第一节个体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一、需求曲线与消费者选择理论
二、收入变化对个体需求曲线的影响
三、替代品、互补品与价格—消费曲线
第二节市场需求曲线
第三节消费者剩余
第四节连带外部效应
第五节需求的经验估计
一、确定需求的面谈和实验的方法
二、估计需求的统计方法
三、需求关系的形式
第六章风险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风险与风险量化
一、概率
二、期望值
三、方差
四、决策
第二节风险的偏好
第三节降低风险的措施
一、多样化
二、保险
三、信息的价值
第七章生产者行为
第一节生产理论
一、生产函数
二、等产量线
三、生产函数的两个特例
第二节成本分析
一、固定成本
二、边际成本
三、平均成本
四、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分析
第三节生产者的投入选择
第四节范围经济
第五节成本估计
第八章竞争性市场与供给
第一节竞争企业的供给行为
一、利润最大化
二、完全竞争
三、边际成本等于价格时的竞争供给
四、总成本与停业条件
第二节竞争行业的供给行为
一、加总所有企业的供给曲线可得到市场供给曲线
二、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三、一个竞争性产业的长期行为
第三节竞争市场的各种特殊情况
一、一般原则
二、成本的变换
三、固定的供给与经济租金
四、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五、供给的变动
第四节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
一、为什么有经济学家主张国家放弃行政干预,主张价格机制,主张建立具有
竞争性的市场?
二、为什么有经济学家主张国家行政干预,主张利用“看得见的手”来进行适
当的资源配置?
第九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一节不完全竞争模式
一、不完全竞争的定义
二、不完全竞争者
三、不完全竞争的根源
第二节垄断市场
一、最大化利润
二、线性需求曲线和垄断
三、加成定价
四、税收对垄断企业的影响
五、垄断的低效率
六、自然垄断与政府对策
七、垄断的成因
第三节垄断竞争市场
第四节寡头垄断市场
一、古诺模型
二、斯塔克伯格模型
三、伯特兰德模型
四、差别产品的价格竞争
第五节不完全竞争的经济成本
一、提高价格和产出不足的代价
二、对不完全竞争所造成的浪费的衡量
第十章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
第一节博弈理论
一、博弈的收益矩阵
二、纳什均衡
三、混合策略
四、囚徒困境
五、重复博弈
六、实施卡特尔
七、序贯博弈
八、阻止进入的博弈
第二节博弈论的应用
一、最优反应曲线
二、混合策略
三、合作博弈
四、竞争博弈
五、共存博弈
六、承诺博弈
七、讨价还价
第三节行为经济学
一、消费者行为中的框架效益
二、不确定性
三、对行为经济学的评价
第十一章生产要素市场
第一节劳动的需求
一、竞争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
二、生产函数和劳动的边际产量
三、边际产量的价值和劳动需求
四、哪些因素能导致劳动需求曲线移动
第二节劳动的供给
一、工作与闲暇之间的权衡
二、哪些因素能导致劳动供给曲线移动
第三节劳动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供给曲线的移动
二、劳动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四节其他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
一、土地市场的均衡和资本市场的均衡
二、生产要素之间的联系
第十二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作用
第一节一般均衡和经济效率
一、一般均衡
二、交换的效率
三、生产的效率
四、竞争性市场的效率
第二节市场失灵
一、市场势力
二、不完全信息
三、外部性
四、公共物品
第三节政府政策在国际贸易市场的应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绪论——微观经济学初探
第一节什么是经济?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的作用是什么?
在前言中,我们介绍了国内外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与大师们为之付出的努力,那么在本章的开始,我们就能以此为基础,联系我们所熟知的实际生活,来回答这样三个问题,即什么是经济,什么是经济学以及经济学的作用是什么。
其实,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乍一看,这个起源似乎有点奇特。但事实上,家庭和经济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一个家庭面临着许多决策——它必须决定哪些成员去做什么,以及每个成员能得到什么回报:谁做晚饭?谁洗衣服?谁在晚餐时多得到一块甜点?谁有权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简言之,家庭必须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以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和家庭一样,一个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决策——必须决定将要做哪些工作和谁做这些工作。社会需要一些人种粮食,另一些人做衣服,还有一些人设计电脑软件。一旦社会分配人们(以及土地、建筑物和机器)去做各种工作,它还应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社会必须决定谁将吃鱼子酱而谁将吃土豆,以及必须决定谁将开保时捷跑车而谁将坐公共汽车。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资源的管理就是重要的。稀缺性是指社会提供的东西少于人们想拥有的。正如一个家庭不能给每个成员想要的每一件东西一样,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生活水平。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在大多数领域,资源并不是由一个中央计划者来配置,而是通过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共同行动来配置的。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把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品众多的买者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该物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人口中找不到工作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