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通论》以江苏文化为研究对象,共分四编。第1编总论,以时间为经,内容为纬,阐述江苏历史沿革、地理生态、文化形成、各时期文化发展特征、经济、教育、宗教、语言等概况,以及与周边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第二编至第四编按江苏地理特点,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编。每编均按省辖市独立成章,阐述其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名溯源、国际交往、地理生态、经济资源、交通建设、文化特征、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宗教民俗、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名特地产以及旅游资源等概况。书末附录《江苏省市区县地名漫谈》、《江苏省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江苏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江苏文化的基本定义与类型划分
第二节 江苏地理与生态
第三节 江苏历史沿革与方言分布
第四节 江苏与周边地域文化的联系
第五节 江苏宗教述略
第六节 江苏文化的传统特征
第二章 江苏经济文化特征
第一节 农业立本
第二节 工业领先
第三节 商业发达
第四节 老字号彰显地域特征
第三章 江苏教育的文化积淀
第一节 古代教育体系及其特征
第二节 崇尚教育的社会风气
第四章 江苏各时期文化发展特征
第一节 先秦时期
第二节 秦汉时期
第三节 六朝时期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
第五节 宋元时期
第六节 明清时期
第七节 清代后期
第八节 民国时期
第二编 苏南文化
第五章 南京文化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国际交往
第二节 地理交通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节 地方特产与旅游资源
第六章 镇江文化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国际交往
第二节 地理交通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节 地方特产与旅游资源
第七章 苏州文化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国际交往
第二节 地理交通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节 地方特产与旅游资源
第八章 无锡文化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国际交往
第二节 地理交通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节 地方特产与旅游资源
第九章 常州文化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国际交往
第二节 地理交通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节 地方特产与旅游资源
第三编 苏中文化
第十章 扬州文化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国际交往
第二节 地理交通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节 地方特产与旅游资源
第十一章 泰州文化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国际交往
第二节 地理交通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节 地方特产与旅游资源
第十二章 淮安文化
第一节 一历史沿革与国际交往
第二节 地理交通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节 地方特产与旅游资源
第十三章 南通文化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国际交往
第二节 地理交通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节 地方特产与旅游资源
第四编 苏北文化
第十四章 徐州文化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国际交往
第二节 地理交通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节 地方特产与旅游资源
第十五章 宿迁文化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国际交往
第二节 地理交通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节 地方特产与旅游资源
第十六章 连云港文化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国际交往
第二节 地理交通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节 地方特产与旅游资源
第十七章 盐城文化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与国际交往
第二节 地理交通与文化特征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节 地方特产与旅游资源
附录
一、江苏省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项)
二、江苏省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5项)
三、江苏省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
四、江苏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摘录)
五、江苏省县以上行政建制地名漫谈
《江苏文化通论》:
先秦时期,诸子文化已经显示出地域特色:儒家以鲁为中心,道家主要源于楚,法家源于三晋,成就于秦。同时,各大区域文化也在形成之中。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比较大的有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燕文化等。与其他文化相比,江苏境内的吴越文化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不过,道家始祖老子曾在楚沛地居住达10年之久,孔子曾前往沛地向老子访学,儒道黄老学术文化进入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江苏境内各民族仍处在融合之中,本地区的一些地域文化还是中华文化中的民族类型。在居于中原的华夏民族兴起的时候,今江苏南北各地(东夷、淮夷、百越等)还被少数民族所据,直到商周交替之时,这种远离华夏各自延续的局面才逐渐发生改变。西周初年的泰伯奔吴,以华夏文化结合百越文化建立吴国,则是这种格局被打破的标志。
本时期江苏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有:
1.史书记载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周族的泰伯、仲雍从中原来到江南,建立勾吴国。中原移民和当地土著融合在一起,按照当地居民习俗“断发文身”,并在当地土著居民的拥戴下,开创了吴国的历史。吴文化是江苏地区最早产生重要历史影响的地域文化之一。
2.建立了江苏地区最早的一批城市,开凿了我国最早的两条运河。城市在中国出现非常早,各地都发现了数目不等、规格不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市遗址。只是江苏地区显得比较突出,史料中明确记载的江苏各城市均建于商至春秋时期。史载商王武丁四十三年(公元前1207年)灭彭,彭为商城邑。据此,徐州最迟在公元前1207年建城。苏州建城始于公元前514年,《吴越春秋》说“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使伍子胥在姑苏建筑大城”;《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72年范蠡在吴越西境筑越城(今南京长干里),为南京古城的雏形,这些为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建设的城市,后来均逐渐成为一定区域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本地区境内还新开凿了两条运河——胥河(也称胥溪)和邗沟。公元前506年,孙武率军西伐楚国经过的胥河是最早的人工运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筑邗城,并开凿了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是现今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将胥河和邗沟并列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当时开拓运河虽主要是军事用途,却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作出了贡献。
3.春秋战国时期,江苏境内出现了三支代表性的区域性文化,即吴文化、越文化和楚文化。区域内文化之间、本地文化与中原诸文化之间的交流往往是以战争的方式进行的。春秋中期,吴王寿梦以江北的邗邑(今扬州)为政治、军事重镇,自称邗王。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西破强楚,攻克郢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494年,吴军大败越军,越王勾践投降为奴。吴王夫差争霸中原时,越军攻入吴国。越灭吴后,吴国的都城吴邑(今苏州)成为越国的都城之一。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楚从西向东、从北向南,渐次占领“故吴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楚文化全面覆盖了本地区,并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结合,形成了带有强烈楚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中,江北彭城之西称为西楚,彭城以东至江南吴邑称为东楚。西楚是楚汉文化的重要源头。
军事文化和稻作文化是本时期江苏地区的特色文化。军事文化包括军事理论和兵器制作两个方面。军事理论以《孙子兵法》最具代表性。齐人孙武经伍子胥推荐,以《孙子兵法》取信于阖闾。孙武的《孙子兵法》是千古不朽的军事巨著,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思想,揭示了战争的许多规律,提出了一些著名的军事原则,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至今仍然为世界各国军事家所重视。
江苏地区的剑器制作是领先于中原地区的。早在西周时期,铜剑就开始在江苏流行,是江苏青铜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器物之一。春秋后期,吴越间铸剑技术工艺超绝,名剑频出。吴人干将、莫邪是当时最著名的铸剑师。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稻作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卫斯《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观透视》一文中所列举的97处史前时代稻作农业遗存中,江苏境内就有17处,包括苏州草鞋山遗址、淮安青莲岗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等,仅次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是长江下游发现稻作遗址最多的省份。一般认为:中国北方属于麦菽文化,南方属于稻作文化。北方的麦菽文化推崇儒学,儒家的理想在于社稷钟鼎,充满理性精神,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和内省模式;南方稻作文化推崇道家,道家志在山林,充满浪漫气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审美人生和宗教观念。因此在文学方面,北方有朴实无华的《诗经》,南方有奇幻瑰丽的《楚辞》。儒道互补,是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一同构成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