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梅,出生于1969年10月,女,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一部研究馆员。现任展览一部内容设计一室主任及策展人,负责策划和设计展览,包括内容设计、图录编撰等工作。曾负责策划与设计的主要展览有:2004年12月《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精华展》;2005年8月《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2006年12月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悠久之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展》;2007年3月—2010年7月《国家宝藏》国内11家博物馆巡展;2012年6月《瓷之韵——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主要著作论文有:《文物里的古代中国》、《汉代虎符考略》、《明清外销瓷装饰图像的题材》、《以瓷为媒的中西文化交流》、《守望文明:展览体系》、《明清外销瓷的装饰》等。
张润平,出生于1964年4月,女,中国国家博物馆保管一部研究馆员。从事文物保管与研究工作二十余年,对古代陶瓷、玉器均有较深造诣,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有《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明代瓷器卷》、《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清代瓷器卷》、《中国陶瓷器定级图典》(合著)等。发表的主要论文有:《明代洪武釉里红瓷器》、《清代顺治瓷器的艺术风格》、《明清时期德化白瓷》、《清雍正时期瓷器的艺术特色》、《从道光“耕织图”瓶看古代“耕织图”的演变》、《中国古代彩绘瓷艺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玉概述》、《殷墟遗珍》、《从曹植墓出土的组玉佩看古代组玉佩制度的演变》、《馆藏春水秋山玉器初探》、《本馆收藏的鼻烟壶》等。
引 言
中国是著名的陶瓷古国,特别是瓷器的生产和使用,曾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地存在了2000多年。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人类物质文化中影响力最大的产品之一。
本书着重于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瓷器的前身是陶器,在世界各大古文明中,均有陶器的制作和使用,但只有中国,古代工匠在陶器的制作中发明了瓷器。瓷器轻便美观、易清洁收纳,是中国人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器皿,瓷器的使用让中国百姓的生活品质有了质的飞跃。
在古代中国,从陶器到原始瓷器经历了3000—5000年的历程。瓷器烧制成功需要三个条件:1.使用瓷土制坯;2.器表施高温釉;3.烧成温度达到1200度以上。从原始瓷器到成熟青瓷又经历了500—600年,成熟青瓷比原始青瓷的胎质更加细密、釉质更加厚润、胎釉结合更加紧密,为后世瓷器工艺技术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制作瓷器的窑场很多,发展到宋代可谓“遍地开花”,目前全国发现的宋代瓷器窑址遍及130多个县市。浙江作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瓷器烧制的“圣地”,从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到唐、五代越窑的秘色瓷;从南宋官窑到元、明龙泉窑,生生不息。元、明、清时期,由于官府的参与和掌控,景德镇窑一枝独秀的局面形成,中国的制瓷业也因此达到顶峰。16—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中欧海上贸易,把中国瓷器大量带入欧洲,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某些生活习惯,同时影响了欧洲的艺术和审美,更重要的是刺激了欧洲制瓷产业的开端和发展,并在工业革命后,引领瓷器制造业走上了工业化生产的道路。
本书撰写的方向是关于中国瓷器发展历史的简明读本,因此在撰写过程中重点放在各个时代瓷器发展的突出特点上,例如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器、汉末成熟青瓷的出现、六朝青瓷的快速发展、隋代白瓷的出现、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宋代的五大名窑及特色民窑、元青花、明代青花及彩瓷的发展、清代瓷业走向巅峰、明清外销瓷的专业发展等等,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窑址考古资料、墓葬发掘资料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地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话题方式,让读者了解到更专业的中国古代瓷器知识,为瓷器爱好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