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第二版)/“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书中对中国园林的发生、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园林的历史分期,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园林类型,代表性园林及其风格特色,中国园林的造园要素等。全书内容完整,实用性强,重点突出,图文精美,简洁明了。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园林的起源——商周囿苑
第一节 园林的生成期——商、周时代的园、囿、圃、池、沼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囿苑与文化——采集或自然主义的仿写阶段
第二章 园林的发展——秦汉宫苑(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220年)
第一节 秦统一中国和大规模的宫苑建筑
第二节 汉代的文化和宫苑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与园林艺术(公元220-589年)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二节 同诗画结合、追求意境的园林艺术
第三节 佛教与佛寺园林
第四节 皇家园林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苑园(公元589-960年)
第一节 隋朝宫苑(公元581~618年)
第二节 唐代宫苑(公元618~907年)
第三节 寺观园林
第五章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苑园
第一节 宋代园林
第二节 北宋洛阳园林实例与《洛阳名园记》
第三节 南宋园林
第四节 元代宫苑
第六章 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明清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
第二节 明清皇家园林实例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实例
第五节 寺观园林
第七章 园林建筑的类型和特点及美学思想
第一节 亭
第二节 园门、廊、景墙
第三节 桥、榭、舫
第四节 楼、阁、塔、厅、堂、轩
第五节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
第八章 园林艺术论著——《园冶》
第九章 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 假山
第二节 理水
第三节 植物配置
第四节 因借
第五节 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
第十章 现代园林——公园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解放后公园的发展
第二节 公园的分类
第三节 我国公园规划的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园林史(第二版)》:
3.刘氏园
刘氏园以园林建筑取胜,最为突出的是凉堂建筑高低比例构筑非常适合人意。又有台一区,在不大的建筑空间中,楼横堂列,廊庑相接,组成完整的建筑空间,又有花木的合理配置,使得该园的园林建筑更为优美。说明宋代的园林,不仅重视绿化的配置,而且也相当成熟了。
4.丛春园
丛春园的树木皆成行排列种植,这种西方园林绿化的布置方式宋代以前还不多见,在洛阳各园中恐怕也是只此一园。不过由于唐宋时期对外交流已相当多,因此西方园林绿化配置方法被应用于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丛春园的另一特点是借景与闻声,《名园记》中写道:“其大亭有丛春亭、先春亭,丛春亭出茶园架上,北可望洛水,益洛水自西汹涌奔激而东,天津桥者,垒石为之,直力搐其怒而纳之于洪下,洪下皆大石,底与水争,喷薄成霜雪,声闻数十里。予尝穷冬月夜登是亭,听洛水声,久之觉清冽侵入肌骨,不可留,乃去”。丛春院的设计手法有其独特之处,别出心裁的辟地建亭得景,借景园外,景、声俱备,为我所用的借景手法是极为成功的。
5.松岛园
古朴幽雅的松岛,在唐朝时为袁象先园,宋为李迪公园,后为吴氏园。园中多古松,数百年苍劲的古松参天,形成本园的一大特色,松岛园也就此碍名。特别是在园的东南隅,双松尤奇。从记载中看,园中还有茅草搭建的亭榭,植竹其旁,又可以说是竹篱茅舍了。这种古雅幽静、野趣自然的园林建筑,也多为现代园所借鉴,实为我们今日造园者样板。
6.东园
东园坐落在土地贫瘠的城东,那里有一片浩渺弥漫的大湖,舟游湖上,如江湖间。以水景为主,形成动观的园林布局,又有渊映、摄水二堂建筑,倒映水中,成为水景中的主要建筑,而在湘肤、药圃二堂间列水石,这说明叠石理水的处理手法是有创新的,建筑之间以水石过渡,自然又丰富了园景。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地形,形成景色优美的水景园。该园的另一特点,是将原来的药铺圃改建为园,与水景结合,使得园林内容更为丰富。
7.紫金台张氏园
紫金台张氏园是借景湖水,并引水于园中,又设置四亭,供游园者远眺近览,是一个非常好的游憩类的园林。
8.水北、胡氏二园
水北、胡氏二园是相距仅十多步的两个园子,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依就地势,沿渭水河岸掘窑室,开窗临水,远眺“林木荟蔚,烟云掩映,高楼曲榭,时隐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图……”。近览花草树木荟萃,远眺近览皆有景可借,由于“相地合宜”,方达到“天授地设”的境界,当然无须人为施巧,而能“构图得体”,成为洛阳城中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