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国家、本土、民族、跨界、社会、公益、形象、云媒、创新等十个角度,展示了“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我们错了”“山歌唱响主旋律”“天降大任北部湾”“自贸区的365里路”“边城三记”等著名策划案例,探讨“区域性国际传播如何破题”“‘国家战略’新闻报道如何落地”“让民族感情在纸面流淌”“危机管理中政府、媒体和公众的良性互动”等。
从自身参与的策划案例,深究创造性引导舆论的有效方式和技巧,展现了一个有思想的媒体人多年的宏观思考和微观透视
(自序)
我的新闻观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马年之春,一种脱胎于传统国画《马上封侯(蜂猴)》的“马上体”造句热蹿红网络,从“马上有钱”开始到“马上有对象”再到“马上有一切”,意趣横生,也极有新闻的速度感。此刻回忆光阴的故事,忽然发觉,记者生涯多么像一匹马,总是负载着一种使命奔跑于路上,连夜里睡觉时,思想也是站着的,像古诗中的马:“露宿风餐炼铁蹄,叱云啸月唤晴曦。纵横大地行空阔,踔厉奔腾永不羁。”
好在,马行天下,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奔波劳碌之余,也会“有”所得,那就是偶尔收获一份“踏花归去马蹄香”的美好心情。于是,敝帚自珍,将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所做或参与,与同事们共同完成的新闻策划,以及部分新闻作品、新闻论文整理出来,对职业生涯作一次小小的梳理,这样看起来不至于踏雪无痕,一无所有。
多年的新闻实践与思考,使我的新闻观日渐清晰。
何谓新闻?大学教科书告诉我,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当时认为那是很简单的基本常识。后来看了很多东西方报人关于新闻的定义,似乎都没有超过这个定义的,便觉得常识更逼近真理。
我又从中国古籍中寻找关于“新闻”的轨迹,首先发现“消息”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意思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要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或丰盈或虚弱,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滋长。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把它们的枯荣、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为“消息”。“新闻”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新唐书》,原话是“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唐代的李咸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诗曰:“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唐代的“邸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报纸,可见“新闻”作为传播形态已经萌芽。
近代报纸出现后,“新闻”成为社会显学。在英语中,“新闻”一词——NEWS是由东南西北四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可见新闻舞台之广阔。一两百年间,“舆论纸币论”“瞭望者论”“人咬狗论”“无冕之王论”“喉舌论”等等新闻观引爆了报业的繁荣,名报名刊纷呈,新闻大家辈出,报业大亨雄起。
我的工作,时常要对接协调落实党委、政府特别是宣传部门的宣传报道任务和指示,关系到采编管理安全生产,这既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还要有新闻采编的整套科学机制、流程和技术来保障,加以宣传报道创新,才做到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做出彩。在党管媒体原则下,要有换位思考的沟通方式,才能优化党媒关系,实现党媒良性互动。
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我切身体会到,在现代中国,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内容,新闻工作又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突出部分。从中央到地方,以党报为龙头的报社、报业传媒集团,旗下所有“新闻纸”,都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以政治家办报为基本原则,发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渠道作用,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三贴近”,深入走转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力量。
马克思撰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只有29岁。这么朝气蓬勃的年龄就探索那么深邃的问题,写出那么汪洋恣肆的文章,单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值得我们尊崇。29岁,这是我们多数青年记者新闻生涯中的“小宇宙爆发”期。此时此地此身,在内心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种子,当让激情与才情并迸。
在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中,“报刊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别出心裁。“舆论纸币”说把报纸的新闻传播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妙绝地概括出来了。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框架内,百花盛放。新闻实践,比教科书和新闻理论本身要庞杂和生动得多。宣传与新闻不可分割。单从新闻纸而言,以党报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宣传重于新闻;以都市报为代表的百姓舆论场,新闻又重于宣传。而网络新媒体,不是单纯的媒体,其实是一个综合的虚拟社会、电子社会,多元化新闻观风行于网络世界。
长期指导我国党报体系发展的是一门“宣传新闻学”,也就是通过新闻事实和议题设置传播宣传价值,努力实现宣传规律与新闻规律一体化,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中国新闻奖评选总标准的第一条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三贴近’要求”。在宣传导向下,党报头版,代表着政治方向,代表着经济形势,代表着社会面貌,代表着价值取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头版头条位置如此“兵家必争”。
在这个“治理媒介化”的时代,新闻执政已成为治国理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所谓“新闻执政”,就是指通过媒体新闻来执政,即运用媒体新闻来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和执政的合法性,向广大群众传播执政者的决策、方针、路线以达到贯彻落实的目的。我曾经提出一个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等类似的概念:媒介商数(Medium Quotient,简称MQ),特指面向公众回应社会关切的舆论引导和新闻执政能力。每一个人都可能遭遇媒介事件,“媒商”就成为每个人必备的素养,对于公权人物和公众人物,尤为要害。
伟大的政治家都是新闻执政的高手。毛泽东在北京大学期间是新闻家邵飘萍的得意门生,受到过专业的新闻训练,是政治家办报的典范;拿破仑说过“一支笔胜过三千毛瑟枪”;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广播“炉边谈话”引领美国人民共渡大危机,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经典案例,被称为“当上美国总统的最好报人”。
杨度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对联中有这么一句:“能全世界能全我。”
英雄做事无他,既能成全大世界,也能成全小我。这,如同“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哲学命题那般,富有深味。
“能全世界能全我”,这对我的新闻观极有启发。作为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我的新闻观,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然后是我个人对于新闻的基本价值观,特别是我在工作实践中对新闻的价值判断、角度选择和表现方式。如何在新闻工作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共融、宣传与新闻的连通?我孜孜以求、探索不止。
新闻人,是双重特质的混合体:
既要有新闻家的道义铁肩,也要有政治家的信念责任。
既要有诗人的激情,也要有掌柜的周密。
既要站在天安门楼思国是,也要俯身田间地头拾麦穗。
既要有烽火线上兵贵神速,也要有书房里咬文嚼字。
既要有商人的价值敏感,也要有慈善者的悲悯情怀。
自从进入广西日报社,主要在党报工作,中间在都市报工作了四年,在记者站工作了两年半,我的“沙场”就是新闻纸,我幸运自己还能有张有弛地做点“纸上谈兵”——自然不是空谈,但我实实在在的工作就发生在纸上。
甘毅,男,广西岑溪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编委办主任、高级记者,第六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2014年第13届中国长江韬奋奖候选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四批领军人才推荐人选。《我们错了》一书编著者之一。
前言 区域性国际传播如何破题? / 002
■案例
广西:“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大型活动启动 / 005
我们的幸福重逢是两国友谊的象征 / 007
自贸区的365里路系列报道 / 010
大鹏一日同风起
——写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之际 / 024
朱槿赋 / 028
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版面 / 030
外国人看广西系列报道 / 031
中国青年媒体工作者代表团访日随想录 / 047
茶杯中的儒家
——参加第13届韩国茶香庆典随感录 / 056
纵横海外看桂企系列报道 / 059
搭建中英文化交流的桥梁
——30岁侨领贝学贤的精彩人生故事 / 064
防城港列入全球三大红树林示范区 / 068
两家世界500强带来了什么
——从大海粮油公司迅猛发展管窥防城港工业化之路 / 070
■论文
软实力与强桂梦
——就“地区软实力模式”问题致约瑟夫·奈教授 / 073
“超级”新闻属地传播的样本
——广西媒体担当中国—东盟新闻传播主角的经验和价值分析 / 078
前言 “国家战略”新闻报道如何落地? / 082
■案例
天降大任北部湾大型特刊 / 084
广西打造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特刊 / 150
前言 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 160
■案例
何谓八桂? / 164
“把更多的版面和镜头留给基层留给群众” / 169
“辉煌八桂十年路”大型系列报道 / 171
沐改革新风 庆万家团圆
——2014年广西春运特刊 / 185
“促投资 保增长 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大随访”系列报道 / 186
发现新广西
——大建设大发展大景象图志 / 194
“加油鼓劲 腾跃广西”大型系列报道 / 197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系列报道 / 202
■论文
党报改进领导活动报道的创新思考 / 211
像“发现新大陆”那样发现新闻
——《广西日报》“走转改”图片专栏“发现新广西”的实践与启示 / 214
上天入地“三贴近” / 221
前言 让民族感情在纸面流淌 / 226
■案例
山歌唱响主旋律 / 229
怎样写好综合消息
——兼评获奖作品《山歌唱响主旋律》 / 231
新中国60年 献山歌600首 / 234
1700万壮民族找到了文化源头 / 236
广西各族人民心向党系列报道 / 238
民族经典:永久性的品牌?
——刘三姐的“三个时代”兴思录 / 254
前言 纵横交错的跨省区新闻互动 / 260
■案例
边城三记
——走读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 263
泛珠 东盟·新南行记
——桂黔粤滇党报大型跨省联合采访 / 280
前言 危机管理中政府、媒体和公众的良性互动 / 286
■案例
英雄为何寻短见系列报道 / 290
和谐社会 世说新语
——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之道 / 299
向雷锋同志学习·新闻日记 / 309
“鼓点”评论 / 317
前言 公益新闻,悲天悯人的实际行动 / 322
■案例
汶川大地震报道 / 326
“多难兴邦”的现实注脚
——四川阿坝“灾后美好新家园 藏区牧民新生活”观察记 / 332
广西公民楷模新闻人物评选 / 337
梦圆电视 情送老区 / 348
■论文
从封面报道看汶川大地震中中国纸媒群体的软实力 / 363
前言 形象传播,要有独特的营销载体 / 370
■案例
居高声远 激荡广西
——从空中俯瞰八桂辉煌景象大型航拍摄影展 / 374
居高声远 激荡广西
——广西日报创刊60周年纪事 / 376
广西日报传媒博物馆记 / 386
漓江:文化扩张山水牌 / 389
■论文
《我们错了》:引发三重效应 / 396
报业:从“继往”中“开来”
——广西日报社博物馆的价值发现 / 403
前言 云报纸,给纸媒插上科技的翅膀 / 410
■案例
一切为了受灾群众 / 413
美丽广西港澳行之微聚·香江 / 415
“广传魔码”系列报道 / 421
■论文
在“消亡论”与“繁荣论”之间求索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报业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 428
党报中兴论 / 434
前言 “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新一点” / 442
■案例
扫一屋·扫天下
——古语今言“漫话”城乡清洁工程 / 446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新风俗画 / 447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新闻日历 / 449
中国节 八桂月
——欢度中秋国庆喜迎十八大特别报道 / 450
“一号文件”:一个村庄的“金矿”
——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十年发展印记 / 451
广西交出“十二五”开局漂亮答卷 / 458
沧海一声笑
——本报10任记者站站长重访防城港市的怀思与发现 / 463
9对动车组满载壮乡人民梦想飞驰 / 471
以百姓之心为心 以民心所向定标
——自治区党委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纪实 / 473
■论文
以“传家之宝”开拓“党报之路”
——从毛泽东同志关于办好《广西日报》指示信探解
“党与党报”议题 / 482
“思想新闻”传播初探 / 490
以主流权威体现党报个性 / 499
和氏璧现象
——新闻价值最大化理论探析 / 502
案例
为推动广西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
新门户和新枢纽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广西:“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
大型活动启动
《广西日报》 2014年4月18日
本报万象专电(记者/甘毅 姜木兰) 老挝万象市民真没想到,在他们的新年前夕品尝到了中国广西在当地试种成功的哈密瓜。4月8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的广西“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大型外宣活动启动,首站抵达老挝时,恰逢2014万象哈密瓜节,采访团成员与万象市民共同分享了中国与老挝合作共赢的成果。
万象哈密瓜节主办单位——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是中国政府在东盟建设的第一个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主任、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站长韦显恒自豪地告诉记者,试验站于2013年12月搭棚运用先进的无土栽培等技术有机种植哈密瓜,克服了老挝百年一遇的寒冷天气,在老挝首次种植哈密瓜就获得丰收。
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省区,自去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中国愿同东盟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构想,广西抢抓机遇,倾力参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工作。古代,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广西参与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今天,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最前沿,广西积累了成功举办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宝贵经验,拥有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机制平台。经过多年努力,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额从2003年的8.3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25.84亿美元,东盟已连续13年成为广西最大贸易伙伴。同时,广西创新机制推进互联互通,强化与东盟各国的骨干通道建设,构建更高层级、更大范围的友好城市和人文交流圈。当前,广西正大力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推动“两个建成”,为实现中国—东盟新繁荣贡献力量。
由中央驻桂、自治区主要媒体组成的“海上新丝路 东盟万里行”大型活动采访团,将于4月至7月期间,赴东盟10国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全程行进式新闻采访报道和电视专题片拍摄,全面展现广西与东盟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成果、生动实践与发展前景,为推动广西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门户和新枢纽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