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核心是力求以智谋取胜,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战争规律、谋略、政策、经济、外交、天文、地理以及气象等多方面内容,它所包含的思想广博精深、观点严谨,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孙子兵法》,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
悠悠千载,中华民族积淀了多少瑰丽的文化珍宝!《孙子兵法》作为其中一朵奇葩,已经盛开在了异国的土地上。而作为龙的传人,特别是作为学生的我们,有理由珍惜自己祖国母亲的丰厚文化底蕴,好好地研究它,挖掘它,传承它。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一部兵书。它流传久远,集历代韬略、诡道、兵法之大成,被历代兵家、政治家广为援用,素有谋略奇书之称。《三十六计》原文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及其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纵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犹如欣赏一场中国古代军事政治家们在干变万化的历史舞台上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
适读人群 :3-10岁 本套美绘青少版系列图书旨在培养青少年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拓展青少年的阅读面,知识面,从而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综合素质,使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图书配有精美手绘插图,使阅读不在乏味,给孩子带来阅读的愉悦,并从中体味到生命的快乐和意义。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美绘青少版)》是先人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典著作,其中包括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
孙子兵法
第一章 计 篇
第二章 作战篇
第三章 谋攻篇
第四章 军形篇
第五章 兵势篇
第六章 虚实篇
第七章 军争篇
第八章 九变篇
第九章 行军篇
第十章 地形篇
第十一章 九地篇
第十二章 火攻篇
第十三章 用间篇
三十六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问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第一章 计篇
孙子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日: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得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预测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指人民和君主要同心同德,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昼夜、寒冷炎热、四季变化。所谓地利,就是指路途远近、地势险要平坦与否、战场广阔狭窄与否、生地还是死地等地形条件。所谓将领,就是指将帅的才智、威信、仁义、勇猛、严明等品质。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责与管理、军需的配备与使用。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能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预测战争的情势: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有才能?哪一方得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兵强马壮?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君王的将帅如果具备我选将的标准,用兵作战便能胜利,要任用他、留住他;君王的将帅如不符合我选将的标准,打仗必会失败,要放弃他、不用他。
筹谋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成一种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态势,即凭借有利于己的条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因此要做到能打而装作不能打,要打而装作不愿打,要打近处而装作要打远处,要打远处而装作要打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益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强马壮就暂时避开他,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他,敌人谦卑慎行就要使之骄横松懈,敌人休整良好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团结就要设法离间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发动攻击;在敌人意料不到之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是不可预先讲明的。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足;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不足。筹划得越周密、条件越充足,获胜的可能越大;筹划得越疏漏、条件越不充足,获胜的可能就越小,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来观察,那么胜负的结果也就呈现出来了。
历史重现
勾践灭吴
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战争。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横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而告终。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而当时位于今天浙江北部地区的越国,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楚国为联越制吴,积极扶植越王允常,从而使其力量迅速壮大。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越国,两国争战就此展开,双方你来我往,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