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案例教学》是国内首本围绕案例展开的公共外交教材,由三部分组成,即公共外交的“概念与理念”“实务与操作”“规制与呼吁”。通过大量经典、热门、新近的案例,向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外向型企业、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对公共外交感兴趣、有研究、正在做的人士介绍了公共外交的昨天、今天,以及有关如何改进公共外交的思考。
近几年来公共外交已经在我国兴起。最初属于全国政协的对外交流活动上升为公共外交的范畴,从而带动全国成立了11个地方公共外交协会;继而外交部成立了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这标志着“公共外交”一词正式进入了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公共外交课程,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开始将公共外交作为其研究方向和论文主题。
在国内外,公共外交已经从最初由政府承担的对外宣传的范畴扩大到公众(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和个人等)参与,从各自角度向外国公众(包括公职人员)表达本国国情,说明本国政策,回答针对本国的问题,同时了解对方的国际交流活动。
公共外交的目的是增进相互理解,传播本国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形成更为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
随着公共外交实践的广泛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学者和媒体记者在研究报告和报道评论中会因公共外交的主题、主体、对象的不同而冠以不同的称呼,如二轨外交、人民外交、民间外交、文化外交、体育外交、网络外交、城市外交、夫人外交,等等。但就这些活动的本质来看,它们都属于公共外交活动的范畴。
这里要单独一提的是中国公众不甚熟悉的二轨外交,它是各种公共外交活动中层次高、最受重视的一类。其参与者包括两国的前官员(有时,也有现职官员或议员)、专家学者、媒体人、企业家、精英人士等。由于参与者素质高、社会人脉广、与政府关系密切,能够直接地(而不是用所谓的“外交辞令”)表达各自意见,听取对方观点,最后形成的对本国政府有见解、有建议的重要信息,容易到达政府高层并产生影响。有的二轨外交为了参与者能充分发表意见,会事先宣布不得公开报道或引用,或遵守《查塔姆宫规则》(Chatham House Rules),即引用会议成果时,不透露发言人的姓名、身份及其所属机构。
第一篇 概念与理念
第一讲 公共外交的魅力
公共外交究竟是什么
公共外交的主体有哪些
公共外交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搞公共外交要看实际效果
公共外交依靠的主要资源
小结:公共外交的实质
第二讲 公共外交的基本特点
公共外交并不等于宣传
公共外交注重长期效果吗
公共外交内涵丰富
参与公共外交的人群广泛
中国公共外交对象不涉及港、澳、台同胞及华侨
公共外交实践技巧的多元化
小结:掌握基本特点,发挥最大效用
第三讲 公共外交简史
旧公共外交时期
新公共外交时期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外交
小结:公共外交的历史由人民书写
第四讲 经典理论中的公共外交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经典理论中的公共外交
传播学“SW传播模式”和“议程设置”理论——应用理论中的公共外交
软实力理论——热门理论中的公共外交
小结:公共外交研究的理论来源
第二篇 实务与操作
第五讲 政府、政党与公共外交
新旧之争是传统外交与公共外交之争吗
政府开展公共外交的几种活动
政府公共外交的重点:“倾听”与“诉说”
政党公共外交:求同存异
政府、政党公共外交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小结:全局意识与长期规划
第六讲 驻外使馆与公共外交
中国驻外使馆的历史发展脉络
驻外使馆的公共外交表现形式
驻外使馆与公共外交之间的关系
小结:驻外使馆是公共外交的第一境外权威机构
……
第三篇 规制与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