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其对师资知识结构综合性的显著要求亦别具特色。我校作为山东省培养、培训专科层次小学及幼儿教师为主的普通高校,结合自身悠久的办学历史及深厚的经验积淀,确立了“专业主修、综合培养”的培养方针,在健全、提升各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大量面向所有专业的综合课程,一个适应社会对师资需求的严整有序的课程体系已基本形成。
2013年,山东省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省教育厅为此下发《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其中第八条明确规定自2013年起,所有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者均须参加全省每年一次的统一考试,师范类专业高校毕业生取得毕业证随即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时代至此终结。这一政策的变化对我校的影响相对大一些,因为教师资格证的取得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参加教师招考而事关就业问题。我校冷静分析、理性应对、积极跟进,根据考试内容较大规模地调整课程设置便是其中一项措施。《人文社会科学概要》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并被设定为全校高起点师范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其对师资知识结构综合性的显著要求亦别具特色。我校作为山东省培养、培训专科层次小学及幼儿教师为主的普通高校,结合自身悠久的办学历史及深厚的经验积淀,确立了“专业主修、综合培养”的培养方针,在健全、提升各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大量面向所有专业的综合课程,一个适应社会对师资需求的严整有序的课程体系已基本形成。
2013年,山东省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省教育厅为此下发《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其中第八条明确规定自2013年起,所有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者均须参加全省每年一次的统一考试,师范类专业高校毕业生取得毕业证随即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时代至此终结。这一政策的变化对我校的影响相对大一些,因为教师资格证的取得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参加教师招考而事关就业问题。我校冷静分析、理性应对、积极跟进,根据考试内容较大规模地调整课程设置便是其中一项措施。《人文社会科学概要》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并被设定为全校高起点师范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基础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极为浩繁,地理学亦为基础学科,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历史学加上地理学,还要兼顾文化类知识,只要常识而无需深究,且面向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符合这种条件的教材尚未发现。现行历史或地理教材,多为专业性较强的、系统性的、具有一定深度的、并且主要面向本科院校的教材,不适用于我校专科层次教学,更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毫无关系,故而无法现成借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皆需要文本依托,自编教材成为当务之急。以我们现有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与知识储备,编写一种成熟的涵盖历史、地理、文化常识的教材不能说毫无可能,却非朝夕之功,于是我们尝试着先根据现有教学大纲的知识点编写了一本讲义,分为历史篇、地理与文化篇两部分。讲义内容与教学大纲有一定的出入,或者出于学理逻辑的考虑,或者出于实际需要的考虑,个别部分增加了内容,个别部分缩减了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努力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有所扩展,并不会完全照本宣科。
讲义试用了两年,学生基本是认可的,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使我们认识到讲义仅仅是一种参考资料,具有过渡性和不规范性,实现由讲义向教材的转变,才是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专业发展和教师资格证考试需求的根本保证。面向小学课程体系、面向考试需要,兼顾理论性、系统性和实际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概要》教材是师生所共同期盼的,也是我们近两年来的主要工作目标。在讲义文稿的基础上,结合长期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经过充分的资料准备及若干次的修订与完善,终于形成了这本教材,总算勉强对各方面有个交代。
由于时间仓促,本教材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行文风格不能完全一致,比如前后连贯性仍有待加强,比如详略不尽得当,比如文字标点及版本格式的错误等等,敬请各位同仁及同学们批评指正。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专业著作,主要是教材,也有学术著作,在各部分后都专门列出了参考文献,在此向相关著作的编写单位及作者本人致以诚挚的谢意!教材的编写,获得了学校及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若此教材能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及教师资格证考试多少有点帮助,吾等心愿足矣!
前言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
第二章 秦与两汉的兴亡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章 隋唐的兴衰
第五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六章 明朝的兴衰
第七章 清朝前期的历史
第八章 中国古代科技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 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五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第六章 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第七章 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第八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现代史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章 新中国政权的建设和巩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第五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世界历史
第一章 亚非文明古国
第二章 古代希腊罗马
第三章 欧洲封建国家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五章 资产阶级革命
第六章 工业革命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八章 美国内战
第九章 俄国的改革
第十章 日本明治维新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第十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十三章 世界近代文化
第十四章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
第十五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十六章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十八章 美国的霸权政策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第二十章 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二十一章 国际格局的变化
第二十二章 世界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与人文地理
参考书目
《人文社会科学概要》:
二、北帛的兴衰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三,传闻辽军南侵,禁军大将赵匡胤奉命出征,次日清晨到达黄河南岸的陈桥驿,按照预谋的计划发动兵变,史称“陈桥兵变”。当日即返回开封夺取政权,初五日(960年2月4日)正式建立宋朝,建元建隆,仍都东京开封,以洛阳为西京。为区别于以后建“行在所”于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南宋,史称建都开封的宋朝为北宋。赵匡胤是为宋太祖。
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为了不使宋朝成为后周之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首先是将那些名位与自己相近的高级将领免除军职。建隆二年(961年)春末,首先免除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同时还免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的军职,两人都出任节度使。七月,宋太祖又对自己的亲信下手。据说在一次宴会上,宋太祖向石守信等亲信指明利害关系,次日他们就主动交出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侍卫亲军都虞侯张令铎等,都被免去军职而出任节度使,石守信虽然名义上还兼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职位,但并没有军权。从此,侍卫亲军司的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等长官,也逐渐被取消,侍卫亲军司的下属机构马军司和步军司都成为直属机构,长官为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与殿前司合称“三衙”,任命名位较低的将领担任三衙的长官,各分管一部分军队,一改原先由重臣名将统领禁军的局面,而且三衙只有管兵权,发兵权则属于通常由文臣担任长官的枢密院,出征作战则临时任命将领统率军队,以达到以文制武、互相牵制的目的,从制度上稳固了宋朝的统治,消除了名高望重的禁军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可能性。
要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根源,必须削弱乃至取消节度使的职权。乾德元年(963年)攻占荆湘后宋太祖下令新统治区的各府州直属朝廷,继而又于乾德四年命令各地选送精兵给朝廷,编入禁军,而以遗留在地方的老弱军人编为厢军,以削弱地方,主要是削弱节度使的兵权。同年还命令各地的财赋收入除留下日常经费外,全部运送到朝廷,又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权。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又将节度使属下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直辖,节度使只领一府或一州,进而消除了节度使统治大片地区的局面。不久又将节度使留在京城,而以朝官出任知州、知府,节度使终于成为虚衔。中唐以来危害皇权的节度使,从此只是宗室、将相大臣的荣誉衔。
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以及适应加强皇权的需要,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原来的官称只是官品高低、俸禄多少的标志。
朝廷行政大权集中于“中书”(政事堂、政府、东府),除以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外,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宰相之权。与中书对称“二府”的枢密院(枢府、西府),则掌握兵权。宋代又沿袭五代旧制以三司使掌财政,使政、军、财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这在宋初对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曾起到一定的作用。至道三年(997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除负责转运财物、审理刑狱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称为监司(包括后来设置的提举常平司),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