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不对称信息中蕴含的商机
姜建清 中国—中东欧金融公司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
2014年6月,亚布力与中国工商银行一起组织了一场企业家欧洲行的活动。通过这次欧洲之行,企业家们更加深了对欧洲市场的认识。这次活动也利用了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搭建平台,让企业家了解、获悉了有时并不充分掌握的海外信息,并从中寻找商机。世界上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就存在着商业机会。企业家的价值就在于寻找、发现并捕捉到这些不对称信息中所蕴含的商机。谁能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谁就必将成为商业的强者,并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其实,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中国人形容其为“隔行如隔山”。20世纪60年代,信息不对称这一现象开始为经济学家们所关注。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信息经济学的创立者之一乔治·斯蒂格勒发表了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论文。他对信息的价值及其对价格、工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认为获取信息要付出成本,不完备的信息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曾发表著名的《柠檬市场》一文,他对不对称信息问题做了更为翔实的阐述。他认为,“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柠檬市场效应”就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好的商品往往遭到淘汰,而劣等品则会逐渐充斥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不仅说明了信息的重要性,还指出了市场主体因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同、信息量的多寡而承担着不同的风险和收益。
尽管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空间距离不再是信息获取的主要障碍,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空间距离与信息不对称程度仍然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一家企业对本地市场非常熟悉,而对外地市场可能不甚了解。一家国内企业的发展“瓶颈”,通过开拓国外市场可能获得新的机会。然而,因对未知世界不够了解,获取的信息不够充分,致使不少企业家裹足不前,不敢贸然走进一个陌生的市场。
当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投资失败确实不乏其例。如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跨国合并整合失败案;日本企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举进军美国市场,损失惨痛。投资企业与东道国之间往往还存在着信息双向不对称。一方面,投资者可能对海外市场的法律、语言、文化、劳工、宗教和监管等投资环境缺乏了解而不敢贸然进入;另一方面,东道国对拟投资企业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及声誉等信息不甚了解,也不愿轻易接受其投资。为此,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不少中国民营企业家已将视野放至全世界。有的收购国外先进技术和优秀品牌,有的关注国外销售渠道和新兴市场,有的参与国外基础设施建设,有的投资被低估了的境外资产,表现出投资产业类别和投资国别越来越宽的特点。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及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大量积蓄的产能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众多行业甚至一些新兴产业的产能利用率均不足75%。例如,全球水泥产量约为22亿吨,而中国的水泥产量则占到了44%。过剩是生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失衡。国内生产能力过剩,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则可能严重不足。如非洲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对建材尤其是水泥的需求非常旺盛,而非洲的水泥产能不到1亿吨。非洲中部白水泥1吨的价格为700多美元,普通硅酸盐水泥的价格也在200~400美元,约是中国水泥价格的6倍。此外,能源供应短缺,基础设施不足,钢铁、材料、汽车、家电和纺织等工业落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是常态,因此市场机遇十分巨大。
中国近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也需要寻找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资本+产能”的双输出战略无疑是同时化解两大过剩的有效方法。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6220亿美元,居全球第3位;一批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正在逐步成长起来。在国家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化经营和竞争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呈爆发式增长,“走出去”的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地方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占比达到36.6%,毋庸置疑,2014年这一比重将进一步
提升。
可以肯定,到“十二五”期末,“走出去”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会有进一步提高:对外投资合作的规模和层次将实现飞跃发展,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将初具规模,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维持稳步增长的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会连年快速增长,逐步走上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趋于平衡的良性发展道路。邓宁的理论认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750美元时,就会出现对外投资超过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达到6770美元。同年,中国对外投资金额达到1010亿美元,引进外国直接投资1240亿美元,还有200亿美元的差额,我认为,直接投资项下的顺差会进一步降低。一大批民营企业,由于其机制灵活、受政治因素影响小,将会逐步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及银行应共同努力,帮助中资企业消除“走出去”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商业银行不仅是支付、融资的信用中介,且拥有海量和相当历史长度的完整信息,它们联系着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拥有遍布全国及全球的营业机构,就像一棵大榕树,将各方信息汇总至总部大脑,通过大数据挖掘处理,匹配信息供需,可以帮助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2014年6月的欧洲之行,使许多企业家也了解到,中国工商银行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设有329家境外机构,并通过参股标准银行间接延伸至18个非洲国家,有1.1万名中外员工为客户提供服务。凭借广阔的服务网络和丰富的境内外资源优势,我们有能力和信心发挥“信息中介”和“金融中介”两大功能优势,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保驾护航。
首先,要为中资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海外市场信息服务,让他们走得更准。
一是要发挥信息整合及研究优势,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球市场的政治、经济、行业、法律以及国别风险等信息服务。中国工商银行在上述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拥有强大的全球信息资讯平台,设有专门的跨境并购团队、国别风险研究团队、全球经济研究团队和行业研究中心。2013年,中国工商银行已完成国内外兼并收购800多项。我们已经向一些企业定期发布了相关研究信息。我们还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信息共享,深度挖掘数据,扩大发布范围,让企业更为及时、全面地了解全球市场动向,并降低获信成本。中国工商银行不仅是最大的支付和融资银行,而且也希望成为最好的信息服务商。
二是要利用完善的海外网络机构为企业挖掘潜在的投资机会,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耳目”和“桥梁”。一方面,要推动内外联动,保持信息共享,积极为中资企业推荐海外投资机会。另一方面,要搭建海外平台,帮助中资企业建立起与当地政府和客户的直接关系。这几年,中国工商银行曾多次组织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家到世界各地访问。2010年,我们在曼谷成功地组织了“中泰企业家论坛”。国内近50名知名企业的高管和泰国方面包括总理在内的政府高层以及当地企业家、银行家等200多名嘉宾参加了此次论坛,最后达成了十余项实质性合作协议。2012年,我们在阿姆斯特丹成功地举办了“中荷商务峰会”。荷兰副首相等政府要员参会,中国与荷兰共有80多家企业参加论坛并进行了“一对一”的配对交流,有17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2014年,我们与“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合作,成功访问了欧洲和北美,协助国内知名民营企业进入欧美市场拓展机会,也有若干合作项目达成了意向。2015年,我们组织国内民营企业家访问非洲,拓宽国内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渠道。今后这类活动将常态化、持续化,我们还将对活动期间所达成的意向性项目建立定期跟踪机制,积极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其次,我们还要为中资企业量身定制“走出去”的解决方案,让他们走得更好。一是要利用商行、投行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专项产品和专业化的团队为中资企业对外投资的具体项目提供可行性研究分析、尽职调查、交易结构设计、合理避税等信息咨询和建议服务,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执行完成。二是要保持与“走出去”企业持续地进行沟通和协作,协助他们做好后续整合经营,推动中资企业对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不少“走出去”的中资企业跌倒在后续整合上。德勤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跨境并购有近2/3的失败案例都是由于收购后的整合不力导致的。后续整合失败亦与信息不对称、不完整有关。中国工商银行近年来完成的14次银行海外并购及整合都是成功的,也帮助了一些中资企业海外收购项目实现了成功整合。我相信,当中资企业在海外经营整合过程中遇到如经营、法律、监管及文化习俗等障碍时,我们能够提供整合咨询服务,并利用在当地的资源优势及影响力,帮助他们积极应对,有效化解不利影响。
最后,在为“走出去”中资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有出口信贷、资源支持性结构融资、跨境并购融资、国际银团、项目融资、全球现金管理、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数十种“走出去”产品,涵盖数十个“走出去”主要行业。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已累计完成支持“走出去”项目113个,共提供236亿美元的贷款支持,帮助众多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并已超过40个国家,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我们将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范围,强化咨询服务、财务顾问、投资银行、全球金融市场交易等各类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满足国内企业对海外融资、咨询、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防范等多元金融服务的需求。我们要发挥客户资源优势,根据“走出去”企业的行业特点、所投资项目的建设运营需要,将推荐适合一同“走出去”的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变过去的“单打独斗”为“团队作战”。相信我们的设备供应商、工程承包商、原材料供应商紧密合作,可以使“走出去”的企业在海外投资时更具规模效应、更有核心竞争力。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是中国企业家的思想交流平台,其宗旨是帮助和关心新兴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促使企业家成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建设力量。
能够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阶段驰骋商界的风云人物都紧密联系起来的一个地点,恐怕只有亚布力了。亚布力是中国企业家论坛的发源地,也是国内外知名的滑雪圣地。自2001年成立以来,16年间中国企业家论坛已成为企业家思想自由飞扬的平台。
16年来,亚布力论坛的主题与讨论焦点几乎完整地覆盖了所有中国企业发展已经遇到和将要遇到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并且对于这些挑战进行了超前性的研究、分析与判断。亚布力论坛汇聚了中国优秀企业家的思想之光,这不仅聚焦在管理、人才、体制和技术等问题上,还聚焦在企业家极为关心的长远性问题上。亚布力论坛的参与者或许并不是中国*大、*强的经济力量,也不仅是行业翘首和领袖,但绝对是*具思想力、*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亚布力的贡献就在于积累了中国企业家的众多原创思想。
1.中国的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行业只服务了20%的客户,却赚了80%的钱。而那些80%以前没有被金融行业服务好的,我们必须要用新的思想、新的机制和新的技术去服务他们,这可能就是中国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巨大前景所在。
——马 云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2.世界上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就存在着商业机会。企业家的价值就在于寻找、发现并捕捉到这些不对称信息中所蕴含的商机。
——姜建清 中国—中东欧金融公司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
3.当前还要解决一下担保的问题,2008年经济危机时政府号召企业抱团取暖、相互担保贷款,结果现在一家企业资金链断了,会导致一大批企业关门,这些本来尚可生存发展的企业,由于要承担担保还款的责任,所以也被拖垮了。
——宗庆后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4.所谓的“巴菲特模式”,我觉得有三点值得大家去把握。其一,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这是“巴菲特模式”最本质的一点。其二,“巴菲特模式”抓住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其三,“巴菲特模式”最重要的就是抓住浮存金。
——陈东升 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