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世界的哲学》由四部分组成:“哲学与生活”、“价值哲学与现代价值问题”、“伦理学与道德危机”、“消费及其伦理问题”。这种结构安排既反映了作者进行学术探讨的心路历程,又体现了事物的运行逻辑。
《走向生活世界的哲学》从对哲学与生活关系的一般探讨,到以价值哲学为依托研究现代价值问题;而现代价值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现代道德危机,这种危机不仅表现于政治领域、日常生活领域,更表现于经济活动中,对消费现象及其伦理问题的研究,正是这种探讨的主要方面。
《走向生活世界的哲学》通过对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等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力图实现思想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
考察问题本身是确证“问题哲学”的理论前提。宽泛地说,问题有认识论的和存在论的两种。认识论的问题表现为疑惑、疑问,实质是对某些知识的缺乏,其旨趣在于明白某事或某物是什么和怎么样。存在论的问题则同人的感觉和体悟能力有关,是人对某些矛盾、冲突、境域的困惑。在此意义上,问题就不再是疑惑、疑问,因为他对事物、事情是什么、怎么样是清楚明了的,而是因其价值理念和生活旨趣无法实现甚至严重缺失所得到的苦恼,是痛苦的体验。因此,存在论意义上的问题不再是问题而是难题,难题是与人的情感、意志和意义直接相关的。问题表现为疑问,难题呈现为追问。一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们知道得太少而极欲知道得太多;一个难题的产生是由于我们知道得太多,而各种知识却相互矛盾冲突。问题是好奇心的产物,难题则反映了知识的困境。问题寻求的是答案,难题寻求的是解决方案。难题是处境的产物,是在处境艰难、理智困窘的时刻产生的,是在经历不安、矛盾、冲突时产生的。
屈指算来,从事大学老师这个职业已有29年的时光。回望学术历程,回顾教学生涯,感慨良多。依照我的体悟,除了用功之外,更重要的是天赋,无论是从教还是著书。从事学术研究是很辛苦的事情,除去那些技术上的环节之外,最为重要的是这样两点:其一,学术境界。它是为什么而写的问题。为着功利而想,为着收益而写,不大可能写出好作品来。只有说出时代精神,只有表达人们共同心声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其二,学术胸怀。容纳百川,向他者学习,才能使自己进步。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深入研读了1400多种书,做了大量文摘和笔记。很多学者从不愿意承认别人,更不愿向他者学习,自说自话,孤芳自赏,很难进步。
多年来,自我探索着写了一些不成熟的作品,大体上算作是学术文章,且在学科分类上,归属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哲学和伦理学。在这部自选集中,依照如上分类,把已发表过的部分文章分为“哲学与生活世界”、“价值哲学与现代价值问题”、“伦理学与道德危机”和“消费及消费伦理问题”四个部分。在分类名称的选择上,刻意突出了学科与问题的关系,如“伦理学与道德危机”,“伦理学”是学科称呼,“道德危机”是问题判断。没有扎实的学科理论与知识支持,对问题的研究就不可能缜密与深入;若无对社会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的研究,学科也显得苍白。总的说来,我的学术领域除了早年写的一些哲学基本理论文章之外,近年来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对“钱”的思考,对“权”的研究,对“人”的关注,与此相对应就构成了“经济伦理学”、“公共管理伦理学”和“人的生活世界”三大学术领域。其间贯穿着由基础性问题(经济)到根本性问题(权力)再到终极性问题(人的生活)的内在逻辑。
晏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主要研究领域为“公民伦理”、“公共管理伦理学”、“当代生活世界”、“婚姻家庭伦理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近年来为校内外多种企业家研修班、企业家管理哲学博士研修班开设“国学与现代管理”、“公共管理伦理学”、“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专题课,计50余次,授课效果良好,深受企业家欢迎。
自序
第一编 哲学与生活世界
论哲学在场的方式
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
——论一种可能的哲学观
流动的“物”
——论唯物史观之“物”的诸种形态
辩护与批判
——马克思人类学范式视野中的市场经济
第二编 价值哲学与现代价值问题
生活世界:实践、意义促创与生命体验
价值的原始发生与价值哲学的研究方法
过程代价论
虚拟享用:伦理辩护与批判
现代性语境下公共性问题的哲学批判
论精神公共性危机及其重建
第三编 伦理学与道德危机
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
——传统伦理的现代境遇
从德性之美到城邦之善
——论两种善的逻辑及其通约关系
论作为整体伦理之危机
论劳动之伦理本体地位的消解与重建
第四编 消费及消费伦理问题
消费的合理性与合理消费
附录:主要学术成果
《走向生活世界的哲学》:
然而这些学科都是对资本之运行过程中之具体领域的研究,无法体现资本之运行逻辑的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如果试图把握资本的本质以及由它造成的资本意识形态,就必须站在整个人类价值的高度,植根于人类的生存状态,着眼于资本的运行逻辑,方能发现资本主义精神。这一点马克思做到了,而且出色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哲学使命。要而言之,马克思这种基于具体学科而又超拔于具体学科并最终指向人类生存状态的致思范式乃是一种人类学的思维范式。
首先,马克思把传统哲学改造成了实践哲学。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理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其一,从根本上解决了从纯粹精神出发解释人类全部生活现象而陷入无法正确解释的难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主体、主体性、客体、客体性、主观、主观性、客观、客观性,等等,都是哲学家用以把握现实世界的哲学范畴,这些范畴本身,连同这些范畴所表象的原生对象原本都生发于人的现实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而这些活动都以社会一历史的方式展开着,表现为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舍弃这些活动本身而执着于概念游戏,其结果必然是脱离生活的形上之学。其二,用实践范畴解决唯心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无疑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但仍旧没有从根本上说明人的生活本身,如果不对实践范畴做深入研究,便停留于旧唯物主义的水平而无实质性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