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学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系列教材》是针对反映结核从基础到临床防控各环节的实用图书缺乏、结核各环节相关人员培训教材匮乏的现实情况,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与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策划组织,集结国内结核各领域专家编写的。共8册:《结核病流行和预防控制》《结核病诊断新进展》《结核病治疗新进展》 《结核病护理新进展》《结核病合并相关疾病》《结核病相关疑难病例》。涵盖结核从基础到临床防控全程各环节,内容系统全面、规范、严谨翔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可作为从事结核病防治、临床、检验\\护理等
近年来,国内外结核病领域研究进展迅速、亮点纷呈,在结核病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更是十分活跃,硕果累累。为了全面、准确、及时地向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展示结核病治疗方面国内外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我们特编写了《结核病治疗新进展》一书。
本书全面综述了国内外结核病临床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热点,内容涵
盖了结核病化学治疗、结核病免疫治疗、结核病介入治疗、结核病外科治疗、结核病营养支持治疗、结核病中医药治疗、耐药结核病治疗、特殊人群结核病治疗、肺结核危急重症治疗以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治疗等方面。全书分9章,共21节,达20余万字。抗结核新药、结核病治疗新方案、结核病治疗性疫苗和宿主导向治疗、支气管结核综合介入治疗、结核病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探讨、耐药结核病不同化疗方案等,均是本书的亮点。本书力求新颖、实用,资料完整,内容翔实,文字精练,层次清楚,适合从事结核病临床、基础、控制工作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与参考。由于时间仓促加之主编的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唐神结,中国CDC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结核病多学科诊疗中心主任,内科学(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担任Member of 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Tuberculosis and Lung Disease,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及课题负责人,卫生部健康教育中心咨询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品审评专家。担任国家《结核病临床诊治进展报告》主编,《中国结核病年鉴》主编,《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主编,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微生物与感染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等多家杂志特邀审稿人。从事结核病临床和基础方面的研究30余年,擅长于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主持开展科研课题10余项,并有多项获得科技进步奖。主编著作10部。以第*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
李亮,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防痨协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常委;中国医促会医疗质量控制分会常委;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华医学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专家鉴定委员会成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副主编;《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审稿专家。主要从事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尤其在结核病诊疗、基础研究、规划管理、耐药结核病控制、感染控制等方面具有专长。主编参编专著与教材20部。
第二章 结核病免疫治疗进展
第一节 免疫治疗制剂
免疫机制贯穿结核病发病的全过程,恰当地应用免疫辅助治疗能提高结核病的疗效、缩短疗程、改善预后、尽早降低传染性。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制剂包括已经在国内外上市、临床使用的制剂以及尚处于研究阶段、尚未使用于临床的制剂。下面分别将近年来结核病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一、微卡的免疫治疗
微卡的成分是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vaccae),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已广泛用于结核病的临床治疗,可辅助治疗活动性结核病,包括初治、复治、耐多药肺结核及肺外结核。对于微卡的研究国内发表的文献较多,Yang等进行一项针对微卡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初治结核病的Meta分析,共有54项研究纳入了分析,结果提示微卡辅助治疗初治肺结核痰菌阴转的相对危险度(RR)及95%的可信区间,根据患者并发症的不同,分别为如下情况:在治疗随访末期,初治结核无并发症者1.07(1.04,1.10);合并糖尿病者1.17(0.92,1.49);合并乙型肝炎者1.02(0.94,1.10);合并硅沉着病者1.46(0.21,10.06);老年结核病者1.22(1.13,1.32)。与对照组比较,微卡治疗对Th1型细胞因子(IL-2及TNF-α)及Th2型细胞因子(IL-6)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微卡可有助于提高肺结核患者痰涂片的阴转率、加速影像学上局部结核病灶的吸收、有利于结核空洞的关闭。
由于耐多药肺结核疗程长、治愈率低、不良反应大,治疗难度大。国内张晓光等对85例耐多药肺结核使用统一的化疗方案加微卡注射,对照组单纯化疗,微卡使用每周1次,共6个月,耐多药总疗程为24个月,结果显示微卡治疗组在呼吸道症状的改善、早期痰菌的阴转、影像学吸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有学者则对同样使用微卡等免疫制剂治疗结核病的疗效进行了Meta分析,提出微卡在免疫辅助治疗MDR-TB及HIV/TB者已经完成了Ⅲ期临床试验,文中结论一致认为微卡对初治及复治肺结核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但在用药途径的选择及剂量上尚需要进一步比较及分析。
二、IFN-γ、IL-2等细胞因子的免疫治疗研究
使用细胞因子辅助治疗结核病在临床中已经开展,理论上补充IFN-γ及IL-2等细胞因子可提高机体的Th1保护性免疫应答,促进巨噬细胞对MTB的吞噬效应,提高结核病的疗效。国内有学者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对IFN-γ辅助治疗肺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结论:无论雾化、皮下或肌内注射给予IFN-γ,均可加速痰涂片的阴转率及肺部病灶的吸收,减轻结核病中毒症状,但仍待高质量的研究给予证实。
在其他细胞因子的免疫治疗中,一项研究联合使用细胞因子IL-2及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协同抗结核药物INH及RFP治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小鼠,可显著提高小鼠的生存时间及减少肺和脾脏的含菌量;即便单独使用IL-2及M-CSF,与不治疗相比也可降低小鼠肺及脾的含菌负荷。由于感染小鼠使用了MDR菌株,因此,该项研究还证明了IL-2及GM-CSF可用于MDR-TB的免疫辅助治疗。关于IL-2的治疗评价,国际已有了IL-2治疗初治肺结核的研究。国外一项研究重组IL-2辅助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HIV阴性成人),观察期为强化阶段2个月,研究发现IL-2辅助化疗2个月并未对细菌的清除、症状的缓解具有积极的作用。该研究认为IL-2对初治肺结核的辅助治疗无明显疗效。Barnes对该项研究结果进行了评论,认为IL-2辅助化疗的疗效主要体现在胞内菌,而初治肺结核的强化阶段主要集中在胞外菌、代谢旺盛的细菌;因此,IL-2的疗效在强大的化疗作用下显得微不足道,短期疗效观察可能是胞外菌的影响,不能充分说明IL-2对胞内已形成抗溶酶体膜的持留菌的影响。因此,在初治敏感肺结核的治疗强化阶段,补充单一细胞因子与有效的化疗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免疫治疗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耐药肺结核的治疗上。
国内南京学者Shen等使用重组IL-2,评价其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共50例培养阳性的MDR-TB患者纳入研究,注射重组IL-2 50万IU,每日1次,在疗程的第1、3、5、7个月使用同时加标准耐药肺结核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化疗组,同时使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T细胞亚型在治疗中的变化。结果显示IL-2治疗组的痰菌阴转率及X线病灶吸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疗程结束时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明显;此外CD4+及CD25+T细胞在治疗期间对照组缓慢升高,治疗组中却未发现T细胞的上述改变。结论为:在现有耐多药抗结核的化疗方案中补充重组IL-2可稳定患者的免疫状态,改善抗结核治疗效果,将可能成为耐多药肺结核有使用前景的免疫治疗方法。但是,目前IL-2虽然已经使用在国内临床,仍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证实IL-2对肺结核免疫辅助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并缺乏对该制剂使用的剂量、疗程等明确的研究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