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怎么办?》是法拉达的代表作,描写的是德国失业职员约翰内斯·皮内贝格和他妻子“小绵羊”的故事。小人物们为了得到一点微不足道的幸福而奋斗挣扎,却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对待和侮辱。小说朴实却*大限度地暴露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现实中*悲惨的社会冲突之一。
“小人物”的塑造是法拉达所有作品中*有特色,也*为成功的,因此后人在文学史上给了他一个“了不起的小人物作家”的美誉。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企鹅经典”——书界的奥斯卡,较负盛名的文学丛书之一
“企鹅经典”丛书中文版以企鹅出版集团授权使用的“企鹅”商标作为丛书标识,并采用了企鹅原版图书的编辑体例与规范,延续了“企鹅经典”书系“简装,而不简单”的一贯风格。
“企鹅经典”丛书中文版既非拾遗补漏,更非老书重刊,而是希望推出“经典作品、经典译本、经典名家导读”的优秀版本,打造一套高品质的名著典藏丛书。丛书译本都来自声望卓越的翻译家,是读者公认的、文质兼美的经典译本。译文务求贴近作者的语言风格,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著的内容与品质。
导读是“企鹅经典”丛书中文版较大的特色之一。每一本书都精选名家撰写的导读文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这些导读不但是理解名著的钥匙,更是文学评论的典范美文。
封面插画古典主义和艺术气息浓厚,有一种怀旧的味道但又不缺乏现代感,善于用色彩和场景营造出带有意味的图像,来表达文中的主题或人物细腻的情感,画面往往带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个性鲜明且辨识度高。
总之,这套“企鹅经典”丛书中文版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绝对不低的标准,期望能将读者引入庄重而温馨的文化殿堂。
企鹅经典丛书出版说明
这套中文简体字版“企鹅经典”丛书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携手上海九久读书人与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 Books)的一个合作项目,以企鹅集团授权使用的“企鹅”商标作为丛书标识,并采用了企鹅原版图书的编辑体例与规范。“企鹅经典”凡一千三百多种,我们初步遴选的书目有数百种之多,涵盖英、法、西、俄、德、意、阿拉伯、希伯来等多个语种。这虽是一项需要多年努力和积累的功业,但正如古人所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由艾伦·莱恩(Allen Lane)创办于一九三五年的企鹅出版公司,最初起步于英伦,如今已是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尤以面向大众的平装本经典图书著称于世。一九四六年以前,英国经典图书的读者群局限于研究人员,普通读者根本找不到优秀易读的版本。二战后,这种局面被企鹅出版公司推出的“企鹅经典”丛书所打破。它用现代英语书写,既通俗又吸引人,裁减了冷僻生涩之词和外来成语。“高品质、平民化”可以说是企鹅创办之初就奠定的出版方针,这看似简单的思路中植入了一个大胆的想象,那就是可持续成长的文化期待。在这套经典丛书中,第一种就是荷马的《奥德赛》,以这样一部西方文学源头之作引领战后英美社会的阅读潮流,可谓高瞻远瞩,那个历经磨难重归家园的故事恰恰印证着世俗生活的传统理念。
经典之所以谓之经典,许多大学者大作家都有过精辟的定义,时间的检验是一个客观标尺,至于其形成机制却各有说法。经典的诞生除作品本身的因素,传播者(出版者)、读者和批评者的广泛参与同样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每一个参与者都可能是一个主体,经典的生命延续也在于每一个接受个体的认同与投入。从企鹅公司最早出版经典系列那个年代开始,经典就已经走出学者与贵族精英的书斋,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千千万万普通读者的精神伴侣。在现代社会,经典作品绝对不再是小众沙龙里的宠儿,所有富有生命力的经典都存活在大众阅读之中,它已是每一代人知识与教养的构成元素,成为人们心灵与智慧的培养基。
处于全球化的当今之世,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更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承载,那就是提供了跨越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理解之途。文学的审美归根结底在于理解和同情,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与投入。阅读经典也许可以被认为是对文化个性和多样性的最佳体验方式,此中的乐趣莫过于感受想象与思维的异质性,也即穿越时空阅尽人世的欣悦。换成更理性的说法,正是经典作品所涵纳的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展示了地球人精神视野的宽广与深邃。在大工业和产业化席卷全球的浪潮中,迪斯尼式的大众消费文化越来越多地造成了单极化的拟象世界,面对那些铺天盖地的电子游戏一类文化产品,人们的确需要从精神上作出反拨,加以制衡,需要一种文化救赎。此时此刻,如果打开一本经典,你也许不难找到重归家园或是重新认识自我的感觉。
中文版“企鹅经典”丛书沿袭原版企鹅经典的一贯宗旨:首先在选题上精心斟酌,保证所有的书目都是名至实归的经典作品,并具有不同语种和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其次,采用优质的译本,译文务求贴近作者的语言风格,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著的内容与品质;另外,每一种书都附有专家撰写的导读文字,以及必要的注释,希望这对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会有一定作用。总之,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绝对不低的标准,期望用自己的努力将读者引入庄重而温馨的文化殿堂。
关于经典,一位业已迈入当今经典之列的大作家,有这样一个简单而生动的说法——“‘经典’的另一层意思是:搁在书架上以备一千次、一百万次被人取下。”或许你可以骄傲地补充说,那本让自己从书架上频繁取下的经典,正是我们这套丛书中的某一种。
汉斯·法拉达(Hans Fallada,1893—1947),德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原名鲁道夫·迪岑。出生于法官家庭。很早便阅读了左拉、莫泊桑、福楼拜、狄更斯的作品,尤其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九一二年,在兽医学校短期学习后,法拉达开始在德国流浪,先后做过工人、记账员、搬运工和清洁夫,还坐过牢。这些经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他的创作立足于现实主义,擅长写小人物,一九三二年的长篇小说《小人物,怎么办?》是他较著名的作品。其他作品还有《用监狱的铁盆吃饭的人》《狼群中的狼》《铁汉子古斯塔夫》等。由于为纳粹当局所不容,这些书一直遭到查禁,法拉达转向儿童文学创作,但他的儿童文学也往往是带有哲理、隐射和讽喻性的。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商店早就关门了。皮内贝格生起自己的气来,不仅如此,更使他伤心的是,他现在这样无法回家。要不,小绵羊对他会怎么想呢?也许他可以从后面的小门走进某家商店吧?那儿有家很大的美味商店,里面灯火辉煌。皮内贝格把脸贴在玻璃上朝里边张望,售货厅里可能还有人吧。要是有人,他就可以敲门进去,他不能没有黄油和香蕉啊!
有一个声音在他身边轻声说:“请您走开!”皮内贝格吓了一跳。
他看看四周,真是大吃一惊:一个治安警察就站在他身旁。
警察是对他说的吗?
“您快走,说您呢,就是您!”治安警察大声说。
在橱窗旁还有好多人哩,他们都是些衣冠楚楚的大人先生,警察的吆喝并不是针对他们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他只吆喝皮内贝格一个人。
皮内贝格感到茫然失措:“什么?什么?干吗……难道我就不可以……”
他结结巴巴地说着,简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现在您走不走?”治安警察问,“要不,我就……”
警察手腕上吊着橡皮警棍的皮带,他把警棍稍稍往上提了一下。
所有的人都盯着皮内贝格。周围的人越来越多,已经聚集了一大堆人。看来,大家都在观望着。他们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昨天,就在这儿,在腓特烈大街和莱比锡路,商店的橱窗被人打破了。这位治安警察有一对浓浓的眉毛,一双目光逼人的眼睛,一个显得硬邦邦的鼻子,一张红红的脸和一道乌黑的小胡子……
“您想怎么样?”治安警察心平气和地说。
皮内贝格看看治安警察,想说什么,嘴唇颤抖着,看了看周围的人。人们已经挤到橱窗前,他们都是些衣冠楚楚、有薪金收入的人。
可是,在橱窗的玻璃上还有一个人——一个脸色苍白的幽灵,没有领子,穿的是一件破旧的男式大衣和一条沾满沥青的裤子。
突然,皮内贝格明白了这一切。面对这位治安警察,面对这些衣冠楚楚的人,面对这块亮闪闪的玻璃,他明白了,明白自己住在城外,不再是这儿的人,因此别人有权把他赶走。这真是:摔跤——沉沦——完蛋。整齐和干净已经成为过去;工作和铁饭碗业已付诸东流;兴旺和希望相继化为泡影。贫困不只是苦难,贫困也是犯法,贫困是污点,贫困是嫌疑!
“难道要我赶你走吗?”治安警察说。
皮内贝格马上就让步了。他真像掉了魂似的。他打算在人行道上快点儿走,到腓特烈大街火车站去。他要赶这趟火车。他要回到小绵羊那儿去……
皮内贝格的肩膀被人推了一下,尽管推得不厉害,但却把他推到了行车道上。
“走吧,伙计!走!”治安警察说,“快点!”
皮内贝格动身走了,他顺着人行道的路沿,在行车道上小跑着。他想到很多很多事情,想到放火,想到炸弹,想到枪毙。他想到现在就连小绵羊和小家伙都完了,什么都没法继续下去了……其实哩,他什么也没想。
皮内贝格来到猎人街和腓特烈大街的交叉路口。他想穿过十字路口一直往前走,到火车站,回家,回到小绵羊身边,回到小家伙身边,在那里他……治安警察推了他一把。“伙计,往那边走!”他指着猎人街的方向。
皮内贝格还想顽抗一下,他得去赶火车啊。“可我得……”他说。
“我跟你讲,往那边走,”治安警察重复着,一边往猎人街方向推了他一把。
“走,快点,老伙计!”他又狠狠地推了皮内贝格一下。
皮内贝格开始跑起来,跑得很快。他感觉到他们已经不在他的身后了,但又不敢回过头去看。他在行车道上跑呀,跑呀,一直往前跑,跑到黑暗的地方,跑到黑夜之中,跑到哪儿也不会有的、真正的沉沉黑夜之中。
过了好长好长一段时间,他才放慢脚步。最后停下脚步,看了看四周。周围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也没有警察。他小心翼翼地抬起一只脚,跨上人行道,然后,另一只脚也跨了上去。他不再站在行车道上,而是站到了人行道上。
现在,皮内贝格接着往前走。他一步一步地走着,穿过整个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