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1.环境监测适应我国环境监测发展需求,在系统的选择了经常性监测内容的同时,注重突出服务性监测,内容实用,更贴近高职毕业生对应岗位需要和生产实际。2.环境监测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发展方向,理实融合,方便采用项目化,按任务教学的模式,学做一体,可实施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3.环境监测注意融入新技术,新标准,合理科学的编排环境要素于各项目中。监测因子的选择注意先易后难,避免重复,在线监测按监测对象归属相应章节,依据新标准规范增加了应急监测等。4.环境监测监测项目的学习基本包含了监测方案的制定,布点采样,典型因子的检测分析等环节,强调了课程内容的生产性。每章设置本章要点(知识点,技能点),阅读与咨询,方便学习者咨询有关网站,拓展有关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5.环境监测的作者曾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课程资源化建设,对课程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定位。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是污染治理及环境科学研究,规划和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根据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适应我国环境监测发展需求,在系统地选择了经常性监测内容的同时,注重突出服务性监测,内容实用,贴近高职毕业生对应岗位需要和生产实际。(2)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发展方向,理实融合,方便采用项目化,按任务教学的模式,学做一体,可实施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3)融入新技术,新标准,合理科学地编排环境要素于各项目中。监测因子的选择注意先易后难,避免重复,在线监测按监测对象归属相应章节,依据新标准规范增加了应急监测等。(4)监测项目的学习包含了监测方案的制定,布点采样,典型因子的检测分析等环节,强调了课程内容的生产性。每章设置本章要点(知识点,技能点),阅读与咨询,方便学习者查询有关网站,拓展有关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本书由李党生,付翠彦任主编,蔡慧华,王宗舞任副主编。全书共11章,其中李党生(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绪论,第1章,第3章,第11章和各章阅读与咨询,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付翠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2章(地表水监测方案制定,水样采集与处理)和第4章,曲磊(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2章(指标测定,水质连续自动监测),王宗舞(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5章,刘玲英,龙远奎,蔡慧华(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编写第6章,第10章,各章本章要点及部分思考与练习,戴朝霞(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编写第7章,蒋利华(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8章,朱泉文(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9章。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7年1月
李党生,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原系主任,教授,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系,一直担任化学与环境科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先后担任水质分析,工业分析,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等十多门课程的教学,主编高职高专教材4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是首批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建设项目负责人,国家精品课程-环境监测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国家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项目负责人,全国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指委教学名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2008年以来负责组织落实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培训中心工作, 2012,2013,201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组织全省,全国环保类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省培及国培),2012,2014,2015年担任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业分析检验大赛专家组组长。2012年组织参加对全国村镇供水员工种情况的调研,2014年组织实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验人员示范培训班培训工作。
0 绪论1
0.1环境监测及其类别1
0.1.1环境监测的概念1
0.1.2环境监测的分类1
0.1.3环境监测的特点2
0.1.4环境监测的原则及要求3
0.1.5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3
[思考与练习0.1]4
0.2环境监测技术4
0.2.1环境监测分析方法4
0.2.2环境标准6
[思考与练习0.2]7
本章要点7
阅读与咨询8
1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9
1.1质量保证及有关名词术语9
1.1.1质量保证体系9
1.1.2质量控制10
1.1.3误差与偏差10
1.1.4准确度与精密度12
1.1.5灵敏度与检出限13
1.1.6测定限与最佳测定范围13
[思考与练习1.1]14
1.2实验室质量控制基本要求14
1.2.1监测人员与管理14
1.2.2实验室环境14
1.2.3实验用水15
1.2.4化学试剂与试液配制15
1.2.5监测仪器16
1.2.6原始记录16
1.2.7有效数字16
1.2.8实验异常值处理17
1.2.9分析结果表述18
[思考与练习1.2]18
1.3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措施18
1.3.1选择分析方法18
1.3.2空白试验19
1.3.3校准曲线及线性检验19
1.3.4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品)对比分析20
1.3.5加标回收分析20
1.3.6平行样分析21
[思考与练习1.3]21
1.4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措施22
1.4.1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目的22
1.4.2实验室间质量控制主要措施22
1.4.3实验室质量考核22
[思考与练习1.4]23
本章要点23
阅读与咨询23
2 地表水监测24
2.1地表水监测方案制定24
2.1.1水体污染及污染类型24
2.1.2基础资料收集及现场实地调查25
2.1.3监测断面和采样点布设25
2.1.4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选择27
2.1.5采样时间和频率的确定31
[思考与练习2.1]31
2.2水样采集与处理31
2.1.1采样前的准备31
2.2.2水体流量测量37
2.2.3采样记录和水样标签37
2.2.4水样运输与保存37
2.2.5水样预处理38
[思考与练习2.2]41
2.3指标测定41
2.3.1水温41
2.3.2电导率42
2.3.3浊度44
2.3.4pH值45
2.3.5溶解氧48
2.3.6高锰酸盐指数51
2.3.7化学需氧量54
2.3.8生化需氧量58
2.3.9水中常见阴离子65
[思考与练习2.3]72
2.4水质连续自动监测72
2.4.1概述72
2.4.2常规五参数监测系统73
2.4.3水质参数自动监测仪工作原理73
[思考与练习2.4]78
本章要点78
阅读与咨询79
3 城镇污水监测80
3.1城镇污水监测方案制定80
3.1.1城镇污水监测目的和对象80
3.1.2城镇污水监测指标和方法80
3.1.3水样采集及水量计量82
[思考与练习3.1]83
3.2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监控83
3.2.1对进水水质检测83
3.2.2排放口检测控制83
3.2.3监控数据记录和显示83
[思考与练习3.2]84
3.3指标测定84
3.3.1悬浮物84
3.3.2色度86
3.3.3氨氮88
3.3.4总氮94
3.3.5总磷98
3.3.6粪大肠菌群101
3.3.7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05
3.3.8石油类108
3.3.9总有机碳113
[思考与练习3.3]116
本章要点116
阅读与咨询117
4 工业废水监测118
4.1工业废水监测方案的制定118
4.1.1工业废水的分类118
4.1.2现场调查和资料的收集118
4.1.3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选择119
4.1.4采样点设置124
4.1.5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125
[思考与练习4.1]125
4.2水样的采集与流量测量125
4.2.1采样方法125
4.2.2水样类型126
4.2.3采样注意事项126
4.2.4水样的保存,运输和记录126
4.2.5流量测量方法127
[思考与练习4.2]127
4.3指标测定127
4.3.1六价铬127
4.3.2铜,锌,铅,镉130
4.3.3氟化物133
4.3.4挥发酚136
4.3.5氰化物142
4.3.6砷147
4.3.7汞150
[思考与练习4.3]153
4.4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154
4.4.1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154
4.4.2COD在线监测仪器设备运行维护156
4.4.3氨氮在线监测仪器设备运行维护159
4.4.4在线监测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162
4.4.5水质采样器及维护164
4.4.6流量测量164
[思考与练习4.4]165
本章要点165
阅读与咨询165
5 空气质量监测166
5.1空气质量监测方案的制定166
5.1.1常用专业术语166
5.1.2环境空气质量指标167
5.1.3有关资料收集168
5.1.4监测网络的设计与布点169
5.1.5采样时间与采样频率172
[思考与练习5.1]172
5.2空气样品的采集173
5.2.1采样方法173
5.2.2采样仪器176
5.2.3采样效率和评价方法180
5.2.4空气污染物浓度表示及空气质量指数AQI计算181
[思考与练习5.2]185
5.3指标测定185
5.3.1二氧化硫185
5.3.2二氧化氮190
5.3.3可吸入颗粒物PM10193
5.3.4细颗粒物PM2.5195
5.3.5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198
[思考与练习5.3]203
本章要点203
阅读与咨询204
6 固定源废气监测205
6.1固定源废气监测方案制定205
6.1.1监测目的205
6.1.2污染源概况调查205
6.1.3评价标准206
6.1.4监测项目及要求206
6.1.5采样点布设与采样频率206
6.1.6监测分析方法210
6.1.7质量保证措施210
[思考与练习6.1]211
6.2测定固定源烟尘烟气211
6.2.1烟气基本状态参数的测定211
6.2.2固定源排气中烟尘测定218
6.2.3烟气组分的采样及二氧化硫测定223
6.2.4烟气黑度测定228
[思考与练习6.2]230
6.3废气污染源在线监测及运行管理232
6.3.1废气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232
6.3.2CEMS工作原理235
6.3.3CEMS运行管理238
[思考与练习6.3]239
本章要点239
阅读与咨询240
7 室内空气监测241
7.1室内空气监测方案制定241
7.1.1实地调查241
7.1.2监测点位确定241
7.1.3测定指标及方法243
7.1.4样品的采集244
7.1.5结果表示及评价245
[思考与练习7.1]246
7.2指标测定247
7.2.1甲醛247
7.2.2总挥发性有机物250
7.2.3氨254
7.2.4氡257
[思考与练习7.2]260
本章要点260
阅读与咨询261
8 噪声监测262
8.1概述262
8.1.1噪声及其分类262
8.1.2噪声的物理量263
8.1.3噪声的叠加和相减265
8.1.4噪声评价量268
8.1.5噪声标准273
[思考与练习8.1]274
8.2声环境质量监测274
8.2.1声环境质量标准274
8.2.2噪声测量仪器校准与使用274
8.2.3监测点位布设方法277
8.2.4监测与评价方法278
[思考与练习8.2]279
8.3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280
8.3.1监测点位布设280
8.3.2监测点位基本信息采集280
8.3.3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结果与评价280
[思考与练习8.3]283
8.4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监测283
8.4.1专业术语283
8.4.2厂界噪声现场测量284
8.4.3测量结果分析与评价286
[思考与练习8.4]288
本章要点288
阅读与咨询289
9 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290
9.1土壤污染监测290
9.1.1概述290
9.1.2土壤污染监测方案制定297
9.1.3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302
9.1.4土壤中铜,锌的测定307
9.1.5土壤中农药残留的测定311
[思考与练习9.1]314
9.2固体废物监测314
9.2.1概述314
9.2.2固体废物浸出液的制备320
9.2.3工业铬渣中总铬的测定322
9.2.4生活垃圾特性分析325
[思考与练习9.2]327
本章要点327
阅读与咨询328
10 辐射环境监测329
10.1电离辐射环境监测329
10.1.1概述329
10.1.2电离辐射种类及其特征330
10.1.3常见的电离辐射源331
10.1.4常用的辐射量332
10.1.5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334
10.1.6电离辐射探测原理与方法334
10.1.7环境地表辐射剂量率测定336
[思考与练习10.1]343
10.2电磁辐射环境监测343
10.2.1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343
10.2.2电磁辐射的类型343
10.2.3电磁环境控制限值344
10.2.4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346
10.2.5输变电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348
[思考与练习10.2]350
本章要点350
阅读与咨询350
11 应急监测351
11.1突发环境事件概述351
11.1.1突发环境事件类型与特征351
11.1.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352
11.1.3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353
[思考与练习11.1]357
11.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357
11.2.1应急监测及其作用357
11.2.2布点与采样358
11.2.3现场监测360
11.2.4样品管理361
11.2.5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362
11.2.6应急监测报告363
11.2.7应急监测预案364
[思考与练习11.2]365
本章要点365
阅读与咨询366
参考文献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