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那些民国文人渐渐离我们远去,但留下的故居旧园却为后人提供了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主张的机会。从居所的周遭环境、邻里脉络或室内林林总总的摆放中,能一睹主人的喜好、情趣和生平细微,而居所中主人或传道、或著书、或立说的经历亦令后人肃然起敬,甚至是文人们的生活琐事、家长里短,也为人们提供一个走进和理解这些文坛巨匠的新视角。本书选收32位民国文人的旧居或故居,以故居写故事、以故事讲故人,17万字,220张图片。行文坚持言之有物和言之有趣的结合,欲让读者走进民国文人故居,直观认识他们的趣味和喜好,了解他们的观点和选择,理解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时间过得真是好快,转眼间,我认识郑瑛女士已有十余个年头了。她原来是上海儿童博物馆的馆长,二〇〇四年加入了九三学社。这个才三十挂零的女子,面容清秀,温文尔雅,工作踏实,有很强的亲和力,很快成为我们九三学社上海文化委员会的骨干与新生力量。在我担任九三文化委员会主委期间,她的为人谦和与表现出的文化素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二〇〇六年她被九三市委任命为文化委员会的副主委,配合我把文化委员会工作做得较为出色,九三文化委员会也因此被九三市委评选为先进集体,这与她的爱社情结与工作能力不无关系。
这次郑瑛女士与文学硕士傅强合著了一本《斜窗疏影:民国文人故居》,承蒙她让我先睹为快,并请我为之作序。作为多年的同志,我却之不恭,欣然应命。
民国文人,是一个多么值得我们谈论的话题,在不算很长的民国历史上,诞生了一位又一位令人钦佩的杰出的文化精英,他们或思想新潮,或学术出众,或敢于直言,或文采洋溢,梁启超、李叔同、鲁迅、苏曼殊、胡适、钱穆、林语堂、老舍、沈从文、傅雷……他们在那个动荡而又大浪淘沙的岁月中,留下诸多惊天动地的奇闻逸事,值得后人好好回味。
随着他们的渐行渐远,勾起我们回忆的是他们那些精彩的文字,还有他们曾经居住过的故居旧宅。我们今天回忆民国文化精英,是多么需要重寻他们留下的印痕,郑瑛与傅强合著的这本《斜窗疏影:民国文人故居》正好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隽永的文字与珍贵的照片,让我们在视觉上得到再次的满足,在精神上得到深深的感受。
我们九三文化委员会有个自发组织的旅游团队,我们先后去探访过国内的几十处风景名胜,还曾去海外游览考察,郑瑛与我们一起走过福建的泉州,安徽的安庆,山西的乔家大院与五台山,江苏的连云港、常州与苏州,山东的日照、青岛和威海,浙江的东阳与莫干山……在旅行途中,大家发现郑瑛对名人故居很有一探究竟的情愫,她喜山水、好民俗,尤其对文化名人的遗痕与民国精英轶事,都喜欢加以收集。此举与我的嗜好有相似之处,我也在湖南凤凰感受过沈从文留存的墨香,在浙江海宁欣赏过徐志摩的爱巢,在安徽绩溪探行过胡适当年走过的小路,在浙江绍兴瞻仰过鲁迅的三味书屋,在台北阳明山凭吊过林语堂的墓园,在安徽安庆参观过陈独秀的故居……今天重读《斜窗疏影:民国文人故居》,不由勾起我对历历往事的亲切回忆,让我在思绪中涌出无限感慨之情。
文学硕士傅强现为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馆员,长期从事博物馆教育与宋庆龄生平的研究,他重视收集历史典故与名居掌故,写过不少有价值的佳作。
我应邀参观过郑瑛主持下的上海儿童博物馆,还参加过她主持的专家咨询会,她的言谈风采,足以显示了一个中年女性的特有的活力。但在我眼中,郑瑛更是一个有独立见解、有雅致风韵的才女,从小对知识的渴求,才使她在今天的工作和写作生活中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而一个人有了好奇心,便会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我们九三文化委员会的同仁,仿佛都对民国文人这个题材很有兴趣,朱少伟兄出版了《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管继平兄出版的《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一印再印,很快成了当今畅销书之一;而今郑瑛、傅强合著的《斜窗疏影:民国文人故居》也将很快与读者见面,它不仅具有知识含量与文学色彩,而且也是具有保存价值的民国文人资料之一,应为好书者的案头之卷。
在此,祝郑瑛、傅强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为他们鼓掌!
曹正文
写于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郑瑛,一九七三年生于上海。现为九三学社上海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庆龄陵园管理处副处长、上海儿童博物馆馆长,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博物馆教育和管理,先后考察、参观海内外百余家博物馆、纪念馆。参与编写《我们身边的科普场馆》、《上海科普旅游景点导读》等书,另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多篇。
傅强,一九八一年生。现为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馆员、宣教部主任,主要从事博物馆教育与宋庆龄生平研究。著有《国之瑰宝宋庆龄文物故事》、《琼英留韵宋庆龄生活故事》等,合编有《宋庆龄》、《宋庆龄与上海》等,另在各类报刊发表相关文章多篇。
序
辜鸿铭:椿树胡同中的文坛怪杰
蔡元培:大校长,小蜗居
梁启超:朝受命而夕饮冰
王国维:娱庐书香十三载
陈独秀:西风残照石墙院
史量才:望断秋水绕梦回
李叔同:游子伤漂泊 光影宛如昨
鲁 迅:且介亭的一家三口
吕思勉:身居蒿庐 心忧天下
苏曼殊:故居久不归 庭草为谁绿
丁文江:丁家花园走出的科学达人
陈寅恪:清华园的三处故居
姚 光:松韵草堂的南社记忆
胡 适:极司菲尔路上的绩溪老倌
赵元任:青果巷,教我如何不想她
梁漱溟:小铜井胡同的儒学大师
张恨水:旧日书堂已种麻
周瘦鹃:一生低首紫罗兰
金岳霖:寓所中的星六聚会
钱 穆:从素书堂到素书楼
林语堂:从坂仔山到阳明山
冯友兰:清华园中的太乙真人
傅斯年:状元府第走出稀有天才
郁达夫:风雨茅庐的凄风苦雨
徐志摩:海宁硖石的爱巢
丰子恺:缘缘堂的闲居生活
朱自清:我是扬州人
老 舍:不会草堂
沈从文:凤凰古城中的湘西往事
梁实秋:俱不从俗的雅舍
戴望舒:永远的雨巷
傅 雷:从傅家宅到疾风迅雨楼
主要参考书目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