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造船笔记》分为“野渡横舟”、“文思缭绕”、“海有惊涛”及“道可道乎”四部分共计二百余篇散文。
《岭上造船笔记》作者阅历极丰,博闻广识,行文逻辑缜密。这些文章中纯粹的散文很优美,意境隽永;而时论在简单、直接的文笔下,努力发掘生活的深层内涵,从中揭示某种哲理或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形成了鲜明的创作个性。
《岭上造船笔记》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总序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四 十八部著作,暂分两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 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2014.6.6
陶里,男,原名危亦健,广东花都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士。曾在越南、柬埔寨、老挝任华文中学教师及经商。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回香港生活,后转澳门。任澳门笔会理事长、《澳门笔汇》主编、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理事。著有散文集《静寂的延续》《莲峰撷翠》、小说集《春风误》《百慕她的诱惑》、文艺评论集《逆声击节集》《从作品谈澳门作家》、诗集《紫风书》《蹒跚》《冬夜的预言》,并选编《澳门短篇小说选》。
自序
野渡横舟
荒谬的印支边境
吃大包,忆南洋茶楼
榴莲树传说
搁在公园的思念
老华纶泰的下落续篇
山楂姐
数算自己的日子
大国手、大佬大与小沙鳗
小叶坐飞机上班
与老爷相机共老
老夫子喜相逢
园游惊梦
秋色斜阳里的幽思
高速公路过客
轮椅上的黑人
夏日四部曲
我的冬季三部曲
泡冰咖啡风浪
向南的窗子上的六个梦
千年草中碧的“鬼血”
杖
不似你的温柔
半月无聊梦马交
狼狈迎春兔,忧患悟人生
候诊室中的醉翁之意
不断起锚一归人
我在这里
晚秋的诺言
胡老大,别了
迷惘时分
为不文而文
伤逝外章
颠覆之重复
墨西哥湾烈日下的寻找
诚意互动和效果
是个数码还是神偷?
现实爱情诗篇
雨想说的
凄迷春雨梦回
让钞票飞
杯中几度夕阳红
长风一夜吹到尽头——悼念挚友陈君
传说
悼念亡友林昭泉
蒙头面纱隙间的眼神和人性
“足下,足下”
从山林到闹市恋恋夏日
春雨里读杜牧
亚婆井
在澳门骑单车的日子
妈祖娘娘塑像
此生端合附灵均
回乡
祭花过清明
解释
心灵纽带效应
餐桌交情
夜行
昙花开放的时候
素食
这就是生活
后巷
铁刺网内
琴
夏夜
写字台的沧桑
照片
文思缭绕
爬楼梯
寻找澳门五月诗社的足迹
项羽颂歌三首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大胆创作是一种历险
内部矛盾与人性脆弱
越南华文第一本诗集
看变幻中不变幻的滋味
窥望古典视窗里声色繁华
山楂树活祭之荒诞
我们俩的春夏秋冬
“你美丽如得撒”
雨烧衣,轻
《岭上造船笔记》:
吃大包,忆南洋茶楼
在多伦多吃大包与在南洋吃大包,经验略有区别。两者都世袭穗城,南洋的一派相承,胎痣鲜明,形象丰腴;多伦多的是港澳的孪生兄弟,形神异化,健康而孱羸。
小时跟父亲上茶楼,一个大包足以踌躇满志。边吃包边看父亲把杯里咖啡倾进咖啡碟子,拿起油条蘸咖啡吃,又端起咖啡碟一饮而尽,最后吃点心,不吃大包。我进私塾开冬学那一天大清早,父亲带我上茶楼吃大包,又买三个大包让我拜圣人,十多个小包分给塾里书友。我在塾里住宿,以为午饭晚饭又吃大包,怎知没有。晚上睡觉,想家,又想三个大包给谁吃了呢?什么时候再上茶楼呢?
父亲上的茶楼占两个铺位,有个小门楼,挂个大招牌叫“粤侣”。门前摆一架面车,一边有木板阶三四级上楼,老板坐在门口一侧的帐柜内,旁边是茶水炉。楼内铺木地板,比街道高。屋顶前后开两个大玻璃天窗;两边墙上挂满名士贺镜,写着:大展宏图、高朋满座等字样。天窗和玻璃镜反光,映得满楼明亮。两边靠墙摆几张方桌,楼面中间摆几张圆桌,桌边挂着或贴着“携来杂物,贵客自理”的小牌子并摆着筷子桶以及各种调味罐子。茶客都坐圆凳子。南洋伯都穿木屐,木屐敲楼板,“的铎”声不绝于耳。
从楼面向后门走下三四级木阶到“后镬”,是点心师傅工作的地方,是烧柴炭的,很热,师傅们都赤膊短裤。我们小孩子从后门向师傅买烧卖塞进面包肚子,边走边吃。
楼面有伙计四五人,都穿黑长裤,短袖白汗衫。伙计之中,“揸水煲”的最架势。他一手拿长嘴铜开水煲,一手拿抹抬布,满楼走,向后镬喊点心,向面车喊面食,跟茶客结账,向柜面老板喊收款。他的喊声很有节奏而惹欢乐。例如:“黎啦,大夫卓记,双三一个六,十二粒正斗”(即收一毛二钱)。又例如:“睇住罗喂,湿货晏修,巴格巴!”(土话:车夫六哥三毛三)。又例如:“通三叔,金银满屋,枝旗咋,有头有尾,后会有期。”(挂数一元五毛)。
旧时南洋茶楼“揸水煲”者多属地方孔武有力之人,他既足以对付饮霸王茶流氓,又可抵御勒索或抢劫匪徒;还可以镇压来茶楼讲数闹事之众。茶楼清晨五点开门,“揸水煲”声响彻小镇。勇猛者,喊声最响亮,大有“关云长在此”之意。“揸水煲”者是屠狗辈,只要老板以义相待,便乐于卖命,否则,千金难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