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集》分为海隅闲笔、濠上谈艺、人文观察、小说评话四辑。首辑为作者心情文字,次辑以谈艺为主,三辑为社会文化问题杂谈,末辑以评话的方式评论中外小说,采用了复述、点评、概说三合一的模式。末辑中的所谓复述,就是对有助于阐发叙事学理论的小说内容进行再叙事,其中部分英国小说中的文字为笔者所重译,文中一般会以“试译如下”作为标识;所谓点评,就是在复述的过程中对小说的技巧、风格、人文内涵等进行简要评论,类似于以“随文批注”为特征的评点式批评,也有些乘兴而为的意味。
《乘兴集》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总序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四十八部著作,暂分两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龚刚,男,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伦理学博士后,现任澳门大学南国人文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著有《文艺学与古典文学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现代性伦理叙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百年风华:20世纪中国文学备忘录》(花城出版社,2012)等学术著作,主编有《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文化艺术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并在《中华文史论丛》《文艺争鸣》《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伦理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五十篇。另在《诗刊》《散文》《随笔》《台港文学选刊》《香港文学》等文艺刊物上发表新诗、旧体诗、散文、小说多篇。
前言
第一辑 海隅闲笔
澳门的夜
澳门的茶餐厅
西湖的况味
以本雅明的方式感受成都
燕园旧事(三则)
时光流逝的声音在咝咝作响
北京夜市的兄弟
哈佛掠影
纽约生活纪实
汉城絮语
台球
年味
桃姬花开
现代人的胃口
时间之悟
剃度
三梦居得名小记
第二辑 人文观察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犀利哥!
韩寒一脱“哗”天下
西洋景
说“恭敬”
刘项原来不读书
钱锺书谈上海人
一个偏见:关于香港文化
“你的茶里要搁几块糖?”
文化话语权
美国历史上的四代“左派”
卧读《资治通鉴》和《西方古代神话》
《庄子》札记
《纯粹理性批判》札记
第三辑 濠上谈艺
卢梭最喜爱的书
在肖洛霍夫的文字中贪婪呼吸
和昆德拉的思想赛跑
《乘兴集》:
澳门的夜
好友从北方来。彼此已多年不见,本该好好聚聚,怎奈俗务缠身,竟然抽不出时间一叙别后光景。临走前的一天,终于约好无论如何得由我带他游一次车河,哪怕是走马观花,也多少能领略到些澳门的风致。
在澳门生活多年,早已走遍了这个小城的山水、街巷,大炮台的沧桑,石仔路的谐趣,葡人旧居的落寞,皆能引发我别样的兴味,但最能令我从尘世的烦嚣中超脱出来而尽一时悠游之乐的则是黑沙滩,这个处在澳门的最远端,永远以宽阔的胸襟涵纳晨风夕月、潮涨潮落的去处。像是上苍的有心安排,衔接于澳门城区与黑沙滩之间的是一条数里长的林中路,虽然只有数里长,但对澳门这个方圆不过几十平方公里的小城来说,已足够漫长,漫长的有如一段被遗忘的时光,又如一种巧妙的过渡,不经意间,将红尘男女导入了灵魂得以澡雪的胜境。
当初听说好友要来澳门,我心里就想,大三巴这种闹热地段不去也就罢了,葡京赌场这种销金之地不去也就罢了,马介休咸鱼这种所谓异国风味不尝也就罢了,但黑沙滩可一定要带他去转转。白居易昔年赋诗感怀他在杭州做刺史时的风光,说是“一半勾留是此湖”,此湖非他,正是艳名堪比西子的西湖。人在异乡,总得有个勾留处,方能心里宁定。名散文家董桥在解读王韬甫居香港“乍至几不可耐”的心情时说,“喜不喜欢一个地方,要看住在这地方期间,是不是生活安定、见闻增加、工作满意。读书人尤其注重这三件事。有了这三件事,心情一定比较好”。我倒觉得,除了这三件事外,还不能缺了一个宜于悠游赏玩之地,否则心情恐怕还是好不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白居易心中的西湖,苏舜钦心中的沧浪亭,也正是我心中的黑沙滩了。
难得故友不远千里而来,总须让他亲身感受一番我在异乡的勾留处,方才见得交情的醇厚。所以在驱车接他出游的途中,我已经在想象着飞鸟衔着阳光从林梢掠过的情致和山风挟着果香吹进车窗的快意。如果能够赶在日落之前漫步海边,听听潮声,聊聊往事,迎着无遮拦的海风大笑几声,还有什么化解不了的不痛快?
浮想之际,好友打电话来,说他公务尚未忙完,让我且等一等。这下好,又不知要拖到几时了。我索性在街边停了车,买了份《苹果报》闲看。等到好友终于可以坐上我的私家车,已经快八点了。那想象中的林梢阳光、落日余晖,早就湮没在了夜色中。可巧还下起了雨。多久不见的雨,偏偏在这时候下了。我只能平庸不过地感叹一声,这鬼天气!
由于雨中的路面颇为湿滑,加上车多路窄,我只能时停时走把车往前“挪”,欲快而不得,心中颇不耐烦。好友倒并不在意,还蛮有兴致地观望着、指点着窗外的街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