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的表象与深意:20世纪末中国小说艺术形式研究》探讨的是20世纪80、90年代小说艺术形式问题。“形式”概念上,吸收西方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和中国古典文论的成果,视为艺术本体;“形式批评”上,从对文本语言的细节式解读扩展为对作品形式美的整体式探寻。从而以20世纪末小说艺术演变史为坐标纵轴,辨析其间小说形式要素的变化,并将形式作为进入艺术精神世界的桥梁,探索变化的要素以及小说传达人类情感的能力。认为,80年代的小说艺术形式体现了从叙述技巧到叙述策略变化的过程,90年代既有明显受80年代影响的要素,又在市场经济活跃的大环境中,受影视、网络等新媒介的影响,出现了大众审美取向的新要素。
俞敏华,1978年出生,浙江省金华市人,博士,副教授,现任职于浙江师范大学。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曾在《文学自由谈》、《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等。
导言 小说是有意味的形式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形式”的内涵
三 “形式研究”的内涵
上篇 从叙述技巧到叙述策略的变化——80年代小说艺术形式变化
第一章 形式变革的启迪之声:“现代派”的写作手法
一 技巧之变:“意识流”、“荒诞派”小说
二 书写青年人生活的“现代派”小说
三 “现代派”写作技巧的文学史意义
第二章 使命背负之下的形式新意:“寻根文学”的形式
一 叙述与结构方式的变化:“文化”命题下的形式新意
二 寻求突破政治话语形态的文化假定
三 “寻根”体现的使命意识
第三章 形式实验与真实观的变化:“先锋小说”的形式
一 “元小说”与叙述主体:执著于叙述手法的改变
二 不确定性:穿越常规叙述时序的话语
三 艺术真实观与精神世界的重建
四 “先锋”与“形式”间的价值建构
第四章 客观写实与俗世的审美:“新写实小说”的形式
一 客观化叙述:叙述的策略和立场
二 日常生活:面对现实的美学机制
三 温情与对抗:双向维度中的审美品格
中篇 影响中的新变——90年代小说艺术形式变化之一
第五章 小说之虚与实的极致演练:“新历史小说”的形式
一 作为故事形式的历史:兼论80年代的作品
二 历史形式下的非历史叙事
三 意义的维度:史传传统的颠覆
第六章 调侃的语言:以王朔、王小波的小说为中心
一 王朔式的调侃:兼有优越、伤怀情绪的调侃
二 王小波式的调侃:兼有智性与幽默色彩的调侃
三 调侃的力度与难度
第七章 “个体经验”的审美:“新生代小说”的形式
一 用语言直击感觉的叙事策略
二 身体、爱情与性:体现“个体经验”的审美意象
三 历史视野中的“个体经验”
下篇 “俗性”的在场——90年代小说艺术形式变化之二
第八章 宏大叙事的回归:“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形式
一 现实的限制:题材选择与叙述视角安排
二 “身陷困境”到“解决困境”的情节模式
三 现实主义的增长空间
第九章 视听的引力:影视剧本的诉求与小说艺术形式的变化
一 剧本还是小说:从“本质性”的问题看影响的发生
二 熟悉又陌生的情节设置与平实的叙述风格
三 影像化时代中寻求小说艺术的创新
第十章 虚拟世界中的直率与媚俗:网络空间与小说艺术形式的变化
一 概念界定及文学性探讨
二 自由简洁的文字与生动的故事情节
三 娱乐中生成的轻逸
结语
附录:新时期以来探讨文学艺术形式的代表性论著及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跋
《形式的表象与深意:20世纪末中国小说艺术形式研究》:
最能充分地体现这一特征的是“寻根文学”运动发起时的情境。1984年12月在杭州召开的“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会议是发起“寻根文学”运动的重要平台,是一次对“寻根文学”的到来具有启示意义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寻根”的口号或者宣言,但大家都对现有的文学状况表示了不满,并探讨了“文化”的主题。亲历者曾如此描述:“这次会议不约而同的话题之一,即是‘文化’。我记得北京作家谈得最兴起的是京城文化乃至北方文化,韩少功则谈楚文化,看得出他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由来已久并胸有成竹,李杭育则谈他的吴越文化。而由地域文化则引申至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寻根文学”的倡导者及实践者韩少功坦言其作品受到了会议的启发:“大家都对几年来的‘伤痕文学’和‘改革文学’有反省和不满,认为它们虽然有历史功绩,但在审美和思维上都不过是政治化‘样板戏’文学的变种和延伸,因此必须打破。这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共识。至于如何打破,则是各说各话,大家跑野马。我后来为《上海文学》写作《归去来》、《蓝盖子》、《女女女》等作品,应该说都受到了这次会上很多人发言的启发,也受到大家那种八十年代版本‘艺术兴亡匹夫有责’的滚滚热情之激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