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比文化是羌文化*独特、*重要的部分,从远古存传至今,保留了许多古代文明的信息。口耳相传是其主要传承方式,音乐贯穿于各类释比活动始终,起着重要作用。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羌人不仅利用音乐传承文化,还将音乐用于生产实践,使之具有生产力的特性。这一特点却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至今缺乏研究。近几十年,释比文化急遽衰落,已处于濒危境地,急需抢救和保护。
本项目选取一个释比文化留存相对*丰富、*完整的纯羌人村寨——四川汶川阿尔村——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住村定点调查的方法,以大量实地考察材料为依据,研究了释比音乐的本质属性、核心功能、变迁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保护策略。
《羌族释比音乐的功能、变迁与保护策略研究:以四川汶川阿尔村为例》的主要结论是:
技术性和工具性是释比音乐的本质属性。以技术手段解决羌人生产、生活中各种现实问题是释比音乐的核心功能。在现代知识系统中,释比音乐的核心本质应归属于自然科学技术,而不是艺术或宗教。
释比音乐在历史流变过程中,其本质属性和核心功能不仅*为稳定,始终不变,而且主导着释比音乐变衍存留的方向,决定影响着外显的音乐形态及其特性。
释比音乐以技术为内核的特点具有启发意义,可对重新认识、界定传统音乐的类型及解读远古人类音乐行为提供新思路。
保护和传承释比音乐的关键在于保护其本质不发生异变。
艺术取向的保护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议保护之前加强基础研究,而且不能囿于既有学科框架体系和思维定式,须针对具体对象,在客观准确定位传统音乐文化的前提下,制定切合实际的保护措施。
博士后制度在我国落地生根已逾30年,已经成为国家人才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30多年来,博士后制度对推动我国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自1986年1月开始招收第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起,截至目前,国家已累计招收14万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已经出站的博士后大多成为各领域的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这其中,已有50余位博士后当选两院院士;众多博士后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年入选率达34.36%,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率平均达21.04%,教育部“长江学者”入选率平均达10%左右。
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各设站单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博士后事业科学发展。这为我国博士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后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后在内的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央直属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后工作领域处于领军地位。为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创新积极性,展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后优秀成果,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整体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联合推出了《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每年在全国范围内择优出版博士后成果。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库》已经成为集中、系统、全面反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后优秀成果的高端学术平台,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
下一步,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士后工作,做好《文库》工作,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肩负起新的时代使命,锐意创新、发奋进取。为此,需做到:
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巫宇军(1971-),男,广东省惠东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出站博士后(2012年9月-2016年5月),现任职于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引言
一 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分析
二 研究区域的选择
三 研究区域简况
四 调查的过程及方法
五 相关概念和问题析解说明
现象篇 释比及释比活动中的音乐
第一章 阿尔村释比
第一节 释比概述
第二节 阿尔村释比
一 总况
二 现实生活中的释比
第二章 以神为中心的释比活动及音乐:“还大愿”
第一节 “还大愿”概述
第二节 “还大愿”过程实录
一 临时“丫夷得”
二 还愿准备
三 准备上庙
四 还愿
五 成人冠礼
六 下庙
七 跳刮封路
八 定村规民约、选会首、坝坝宴
九 还鸡愿(城隍)
第三章 以魂为中心的释比活动及音乐:忧事
第一节 忧事简述
第二节 忧事实录
一 得知噩耗、奔丧
二 准备收脚印物品
三 接开笼酒
四 杀犏牛
五 收脚印
六 迎接母舅及羊皮鼓队
七 唱《波些》
八 唱《嗬嗬伊萨》
九 唱《火塘天亮经》
十 唱《纳萨(天亮前)》
十一 念送亡魂经
十二 出殡
十三 唱《纳萨(坟山)》
第四章 以人为中心的释比活动及音乐
第一节 疾病医治与释比音乐
一 送茅人
二 送血光
三 打油火和捞油锅
四 踩犁铧
第二节 家庭事务与释比音乐
一 安家神
二 喜事
第三节 生产活动与释比音乐
一 求雨
二 还天晴愿
三 教牛
研究篇 释比音乐的功能、变迁与保护
第五章 释比音乐功能研究
第一节 释比音乐功能初析
第二节 羌文化特性与释比音乐的功能
第三节 释比文化:技术还是宗教?
第四节 释比法术真伪辨
第五节 科学与“法术难题”
第六章 释比音乐形态、经文文本与功能之关系
第一节 “神曲”与“魂曲”:鉴别经文的重要标尺
一 释比法事及经文分类
二 “神曲”与“魂曲”
三 神曲与魂曲的功能意义:功能曲调模块
第二节 释比音乐的形态特征
一 变异性
二 稳定性
三 音乐与经文的关系
第三节 释比音乐与功能之关系
第七章 功能导向与释比音乐文化之变衍
第一节 释比音乐中的异文化
第二节 释比音乐文化存变原因探析
一 时势与环境:引起变迁的外部诸因
二 功能取向:变迁的文化内因
第三节 释比音乐文化的内部嬗变
一 转化:从“通术”到“专术”
二 择舍:法术失传与合度止用
第八章 释比音乐保护研究
第一节 阿尔村释比音乐文化的现况及生存危机
第二节 释比音乐之价值及留存意义重估
第三节 传统“羌年”抢救的启示
一 抢救阿尔村传统“羌年”始末及评价
二 经验、新知与启示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调整与方法建议
结语 中国音乐的传承与未来一一道阻且长
附录 曲例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