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以北京市十余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监测为基础,选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与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国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以学段为单位、相对模糊的内容标准,转化为以年级为单位、从学生学习结果呈现的学业标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于理解又易于落实的学业成就水平评价操作指南。
每册书的内容结构均由三部分构成:学生学业标准,包括背景、目的和意义、评价框架、内容标准、学业成就水平描述;评价方式及评价样例,包括评价方式及样例、内容标准的评价样例;教学设计样纠及评析。部分学科还呈现了学生学业标准研究报告,供使用者和研究者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参考。
21世纪以来的课程改革迄今已经走过16年的历程,今年的热点问题“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也从理论层面的探讨逐渐进入学校的学科教学领域,成为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关注的问题。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核心素养的落实,都与中小学的教育活动和学科教学的改进走向以及如何看待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非常渴望获得一套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学科学业标准,以便科学地指导日常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工作。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学业标准项目组持续数年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业标准进行研究和实验。2015年春,该项目的初步研究成果——《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研究与实践》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包括了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地理、品德与社会4个学科的学业标准。其后,该项目继续深入拓展,到目前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11个学科(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的学业标准。学科学业标准的内容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学生学业标准,包括背景、目的和意义、评价框架、内容标准、学业成就水平描述;评价方式及评价样例,包括评价方式及评价样例、内容标准的评价样例;教学设计样例及评析。部分学科还附有学科学业标准的研究报告,供使用者和研究者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参考。
这套“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与评价丛书”的出版,为中小学各学科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标准,也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提供了可见的载体与现实的途径。
第一部分 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学业标准
一、背景
一、目的和意义
二、评价框架
四、内容标准
五、学业成就水平描述
第二部分 评价方式及评价样例
一、评价方式
一、评价样例
第三部分 教学设计样例及评析
一、三年级教学设计样例及评析
一、四年级教学设计样例及评析
二、五年级教学设计样例及评析
四、六年级教学设计样例及评析
附录 义务教育阶段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学业标准
研究与实践报告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五、研究成效及思考
查看全部↓
《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与评价丛书 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与评价:品德与社会》:
5.学习效果评价
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教师适时、有效引导,促进学生感悟提升认识,展示自己,树立自信。环节一“‘照镜子’认自己”,以教师、学生自身为课程资源,通过“照镜子”的活动,感知、了解自己的外貌特征,进而懂得“不论美丑,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游戏活动重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并获得新的感悟和新的认识。环节二“‘找优点’夸自己”,以教材及课堂中的生成为教学资源,在找优点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展示自己的欲望,在交流和夸自己的过程中重在使学生理解感悟自己有很多优点,增强自信。环节三“走向社会,展示自己”,以社会生活中多样化的需求为课堂教学资源,在相关的情景中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三个活动环节既有三方面能力的不同侧重,又有三方面能力的相互联系,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积极参与和表达,在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中逐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效地达成本课学习目标。
6.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识,在互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自信心,体会认识自我、悦纳自己的愉悦。
教师能够遵循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品德学习特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基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和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整合资源时能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适宜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发挥教师有效引导的作用,包括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观察思考、引导同伴交流丰富感知、引领示范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学业标准要求。
我们看到,教师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并结合调研结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利于评价和测量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并与学业标准的内容细目相对应,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逐步落实。例如,“在‘照镜子’及‘找优点’的活动中感知自己的外貌特征和优点,初步学会多角度地了解自己、看待别人”。这一目标对应的学业标准细目是“1.1.1.1能说出自己的特点”。再如,“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为自己的存在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积极乐观地学习、生活。”这一目标对应的学业标准细目是“1.1.1.3敢于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优势,表现出自信心。”
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业标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对目标的细化,需要在教学环节中逐步落实,需要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实行有效的引导。因此,我们看到,借助小镜子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外貌的过程,以学生自身为资源,客观、具体、形象、真实,有效地为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利用自身,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学生面前,给予了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在全面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引领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感知自己的外貌,悦纳自己。我们还看到,在回味学生勇敢、乐观、坚强的生活时,教师把大量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适当加工(配上文字进行说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增加了自信。在提问、观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判断学生的言语表达和情绪表现,激励学生自信。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制定与学业水平细目关系对应明确,有很好的操作性和评价性,利于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置重难点,引导学生逐步达到细目各级的要求。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更需要教师用心思、想办法为学生提供感知、理解、感悟的条件支持和思维引领,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
查看全部↓